戲劇藝術不但展現各種時代風貌或人生觀,更盛載着一群熱愛戲劇之人的夢想。而為了培育新晉戲劇人才,中英劇團多年來一直專注於本地新劇發展及教育劇場的推廣工作,為年輕藝術家打造出更理想的環境去追夢,即將上演的《金龍》正是這個傳統的再現。
中英劇團傳統 不遺餘力培育人才
藝術之路本已不易走,近年因疫情關係,公開演出更是少之又少,令一眾新人苦無實踐機會。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堅叔)回想,他於1982年加入中英劇團,成為第一代華人駐團演員,見證了劇團培育計劃的發展史:「我加入的時候已經有劇本圍讀,借此廣納意見,讓新晉劇作家得以改良劇本。90年代更設有『中英短劇節』、『新劇波地』等計劃,試演新作。」後來開設的駐團編劇一職,為全職編劇帶來穩定的空間發揮創意,屢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編劇獎的莊梅岩女士亦曾為其中一位。中英一直銳意全方位培育劇界人才,堅叔上任藝術總監後,更有意為年輕一輩創造機遇。
堅叔從小對戲劇感興趣,中學時已參與香港話劇團首個創團劇作《大難不死》的演出。
時移世易,新一代的戲劇界後進已經不能止於演技磨練,而是需要多方面的學習,精進藝術修養,故堅叔便聯同香港演藝學院(HKAPA)前戲劇學院院長Ceri Sherlock設計「戲劇新晉培育計劃」(Incubator scheme)。劇團不但新增全職駐團導演及演員職位,為年輕人提供機會,更用心進行培訓:「我們分別為駐團導演及演員制訂不同計劃,又會安排行內人士舉行工作坊,希望讓他們多接觸不同範疇的知識,成為一位全方位的劇場新星。」
除此之外,中英劇團與HKAPA多年來緊密合作,除了提供演出實習機會,更協助導演系碩士課程學生製作畢業作長達十年。堅叔表示:「我們主要擔任戲劇顧問,為台前幕後的各項問題給予意見,甚至安排團員參與演出,帶領學生做到心目中的舞台效果,協助他們完成作品。」
《金龍》創先例 與導演系學士共同製作
《金龍》的導演盧宜敬(Kingston)雖然是HKAPA的導演系本科畢業生,卻不是碩士生,又何以會想到重新製作?堅叔於香港大學任教劇本翻譯課程時認識盧宜敬(Kingston),當時已感受到他對戲劇的熱誠,後來得知Kingston就讀導演系,去年更觀賞了其畢業作《金龍》的內部演出。堅叔一方面對其導演手法留下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卻因作品未能接觸更多觀眾而感到可惜,故邀請Kingston為中英製作的《金龍》再次執導,將其畢業作搬上專業舞台。在堅叔的教學生涯之中,認識過很多對戲劇藝術充滿熱誠的靈魂,卻因為不同原因無法繼續進深,令人感到可惜,所以他亦不違言,如資源許可,或許亦可以以此為先導,再為導演系本科畢業生打開另一道大門。
Kingston表示因原有班底其中一位演員移民,創作團隊借此反思對移民的想像。
《金龍》描述亞洲人於德國一間餐廳做非法黑工的故事,Kingston的家中有不少親人移民在外,對離鄉別井深有所感,因此被吸引執導。他的導演手法很出色,憑此劇獲得校內傑出導演獎,以及獲提名第三十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喜劇/鬧劇)及第十三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導演,《金龍》更入圍IATC(HK) 劇評人獎2021「年度演出獎」。
Kingston不少家人都移民外國,像《金龍》劇情一樣於異鄉漂泊,驅使他選擇此劇本作畢業作品。
被問到全新製作的《金龍》和畢業作有何不同,Kingston指中英劇團不但負責經費、製作統籌、宣傳等工作,更重要的是有堅叔及團員提供指引及分享經驗:「無論藝術或導演工作的層面,堅叔都會提醒我應有的視野及態度,加上專業設計師及後台團隊支援,讓我可安心作更多新嘗試,將腦中的想法完美呈現,同時了解到自己需改善的地方,是非常珍貴的學習機會。」
中英劇團藝術總監張可堅與香港演藝學院導演系畢業生盧宜敬共同合作,將其畢業作《金龍》重新演繹。
中英劇團第四十三劇季:《金龍》
日期:6月10至12日
場地: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第四十三劇季「風沙星辰」門票現於art-mate公開發售
詳情:https://bit.ly/3x0b1a2
表演場地會因應嚴控疫情的需要調整入場人數/規則及/或座位安排等,
部份觀眾的座位有可能會被調動或因此未能獲安排進場,請留意節目的最新公佈。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