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手作家具夢工場 台灣懷德居的木工夢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走進手作家具夢工場 台灣懷德居的木工夢

21.06.2018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y180527hk0735
y180527hk0735
什麼成就好設計?台灣的懷德居反映了一個重要的元素--自主的教學環境。

好的設計,要在怎樣的環境下才能誕生?我們很容易就能數出不同的條件。用家的尊重,良好的教育體制,業界的支援又或是有認受性的獎項,通通都是產出好設計的元素。但這些元素如何可以相互整合,讓他們能環環相扣?如香港設計中心,早前就主辦了一次DFA tour,前往台灣探訪多個DFA的得獎或是潛在得獎單位,嘗試結合那些成就好設計的種種。

家具夢工場

y180527hk0619
懷德居同時最多只有廿二名學生在此研習木工

從台北巿郊的林口,你還要乘接駁的車子,或是走半小時左右的路上山,才能走到懷德居。這是一所亞洲鮮見的木工實驗學校,只有廿二張德製Ulmia工作枱,每天就只有廿二名學生到此,學習製作他們所需要的木製品。「我們不是要讓學員成為生產工具,而是要引導他們創造生活價值。」懷德居的創辦人林東陽這樣說。這裏是一所教育體制外的木工學校,在工場那熱鬧又寧靜的環境中,聚集的是一班非木工專業但又想學習木工的學生,他們年齡不限,在工場中製作作品,器材聲雜,但現場氣氛卻是平靜得有點嚴肅。

「台灣木工的教育歸屬在技職體系內,高職三年的專業訓練,以就業為導向。」林東陽在退休前,其實在台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學系教授了廿五年,多年的教育讓他看到木工在台灣的限制,也讓他希望創辦一所學校,是讓木工可以得到設計、美感、工藝上的提升,甚至成為文化藝術的一部分,「我很喜歡的一個美國老木匠Sam Maloof說過,『我可以教導任何人成為一位優秀的木工;但如果他沒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好木匠』。在八十年代時,台灣家具製造業的外流,台灣其實少了許多木工的工作,而且許多時候,你要一個大學畢業生去工廠做一名操作員,他也不一定會願意。那麼,那些木工的學生該往哪裏去?」

創作生活的價值,這是林東陽想要做到的事。在懷德居的學生,從設計、選購木材到製作,全部都一手包辦,在導師的引領下,他們做的,是自己需要的,他們都是設計師,同時也是木匠,「那是他們第二專長的訓練,也是一種心性的鍛鍊。他們會有能力製作自己需要的東西,設計出生活的一部分,了解事物微妙的差異。」林東陽這樣說。

y180527hk0984
林東陽用了畢生的經驗與儲蓄去成就懷德居

修改成就細節

林東陽強調的,是要把細節做好。對他來說,這不只是木匠的功課,也是設計師的應該學習的功課,「當你有了木工的基礎,許多事情你就不需要假手於人。就如丹麥的Hans Wegner,他本身就是一名木匠,就了解到材料的特性與極限,同時也可以不斷微調自己的作品,把細節做好。當你有不滿意時,有技術的話就能不斷改,不用另外找工匠去幫你。大家都知道,如果每次修改都要找工匠幫忙,在成本考慮,在時間考慮,往往你就不會去修改了。」

讓家具設計師可以手心合一,那是懷德居的工作之一,但對許多非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這也是一種修行的方式,「有人說,木工是一種修行,既然修行,當然要有優美的學習環境。硬體不是最重要,只要有錢馬上就與國際接軌了。」林東陽這樣想像自己最理想的木工學校的模樣。他想像懷德居像是一個研究所,學生們與導師一起研究木工,而懷德居亦將會有「大學部」,那就是將在台北大學校園內落成的二代基地,「因為現在舊校的時間與空間都飽和了,有超過十個以上國籍的人到此學習,而且有些學員也一直在學習不願畢業,我想這也是擴充的時候。」

但林東陽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年懷德居的興建,是他利用了祖屋來老厝改建,在十四年前也只是花了200多萬台幣,這次再建新校,由台北大學提供空間,他一開始預算只是1500萬台幣,結果卻嚴重超支,「我開始打算私人拿出三分一的資金,然後就沿門托缽式的募款。但最後成本卻要3500萬台幣!結果差一點就未能募夠款項。」

結果拖了五年,這個理想主義者到處張羅,最後終於成事,「我差點就被打敗了。」林東陽這樣說。但他說,這就是他的天命,他一輩子就是做木工家具的人,即使自己好久沒有製作木工,他也想在木工家具這領域作出貢獻。「我在丹麥時看過一個木工學校的畢業展,他們的口號是”Something quite unique”,我想,這是對的,沒有獨特的點,那製作、設計來有什麼意思呢?」

在懷德居,慢慢有學生已經能靠自己設計的作品闖出名堂,而懷德居的導師,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會創作自己的作品。在木工家具設計上,這裏就好像是一個孵化器般,讓參與者可以在這裏,用手造的作品,改變自己與他人的生活。

「好的木工家具,該是可以用上數十年的。」林東陽說,「所以在手藝的基礎下,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y180527hk0860
拼木椅子上利用了台灣多種常用的木材

家所欠缺

「家缺什麼就做什麼。」懷德居的講師林彥志這樣說,一知道要找學員做訪問,他就四處半玩鬧地指認學員要他們受訪,說話夾雜台語,就是帶着鄉郊工場的氣氛。林彥志是與林東陽一起創辦懷德居的成員之一,「他是讀書用筆的,我就只是做木工啦。」林彥志這樣說。林東陽說他的姓有兩個木,林彥志也是,而另一位講師森平房更有三個木,那似乎就是天命,他們幾個就是要做木工的人。

林彥志在加入懷德居前,曾是家具工廠的廠長。收入穩定,但那是終日與夾板與釘槍為伍的日子,他希望過的並不是這種日子,於是便加入了恩師林東陽的木工學校,同時自己也創立了工作室,在三天授課的日子以外,繼續創作自己的家具。

y180527hk0892
懷德居講師林彥志

以用釘為恥

「這樣的學員們,會以要用釘子為恥的。」林東陽一語道破懷德居的創作氣氛。同學們雖然不全是專業的木工,但在講師們的指導下,他們可以花上逾一年時間,創作出他們需要的家具。這些家具不可能被他們用上三數年就丟棄,甚至是會傳承給家人的信物。

事實上,什麼人都可以做木工,如從事半導體行業的陳德懿,他的長椅這時就剛好完成。「從設計到完成,總共用了十八個月。」W形的腳架,內八部分的椅腳巧妙地收藏在外八部分內,讓椅的結構變得穩固,而為了美觀,椅的結構都收在塔塔米座墊之下,同時也能加強座墊部分的強度。「我是想做一張長椅可以放在辦公室,讓探訪的人可以坐坐而已。」

每個周六,陳德懿都會來到懷德居,製作自己的木工作品,除了自用,有時還會為身邊的朋友製造,例如這刻,他又開始為朋友製作貓的廁所,持續他在懷德居的學習。

從小盒子開始

而從事產品設計行業、現住於南部的郭怡伶,更是從懷德居一開始就是這裏的學生。她喜歡划艇,自己也有膠製的艇,但為什麼不能用木製一艘呢?在懷德居的第四年,她造過了所有該造的家具了,便忽發奇想,去造一艘印地安獨木舟(Canoe),名為”La Foresta”。

造船的木,要求比家具的還高。你要船沒有節,也要把木頭切成長條然後拼合而成。郭怡伶與朋友張誠芳,總共花了四年時間,按着從亞馬遜網站買來的工具書,加上講師、划船界及木工界的朋友幫忙,才完成了這艘船。現在,她又繼續製作另一艘愛斯基摩式的Kayak艇,而Kayak與Canoe,就是划船常見的兩種船種。雖然木製的船沒有膠製般方便好用,但自己手造的作品,在使用時伴隨着故事。

「這裏的學生,其實都是從做一個木盒子開始的。」講師林彥志說。「從一個盒子的製作,學生們大概就能用到這裏所有的機器,然後他們就可以隨自己喜好,買不同的木頭,製作不同的東西。」由於是自己手造的東西,無論是學生還是講師,他們都會把作品做到最精細,如林彥志的椅子,他甚至可以用上四十多款砂紙去打磨,「同學們可能要花好長時間才能掌握到技巧,但那是不要緊的。這裏沒有教材,沒有指定的方法,你可以隨你的興趣,去到你想去的地方。」

y180527hk0685
學員陳德懿花了十八個月完成的長椅

亞洲設計搖籃

y180527hk0829
由設計中心主辦的DFA tour早前帶同香港一眾業界人士,來到懷德居汲取創新靈感。

懷德居作為台灣首家木工學校,其影響其實遍及亞洲。香港設計中心董事會主席嚴志明就坦言,由他們所主辦的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早有想過頒發獎項予懷德居,以肯定他們的成就。而早前設計中心主辦的交流團,亦特地前往懷德居參觀,讓香港的業界人士可以參考懷德居的工藝以及經營方式,也希望鼓勵更多亞洲區的設計師參與。本年度的DFA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將於6月29日截止報名,詳情可以留意以下網站:https://dfaa.dfaawards.com

周耀恩(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