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人物】丈夫一走了之 新移民婦女出家門傾聽「姐妹」的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星期日人物

【星期日人物】丈夫一走了之 新移民婦女出家門傾聽「姐妹」的話

img_0222
img_0205

蘇冠琼,2萬多宗中港婚姻其中一人,一個普通的新移民婦女。關於新移民,她聽最多的是「蝗蟲」;而她做最多的事是落區了解「姐妹」的苦況,落區如實道出她們的故事,她曾擔任過同根社的主席。

蘇冠琼說了很多遍,她的故事很簡單,沒有什麼特別,相較於她口中的「姐妹」,阿琼自覺相對幸運,然而,眼前樂觀開朗的她,也曾經歷過生命上的低潮期。

十年前,20多歲的蘇冠琼來港結婚,原籍廣東的她,沒多久就拿着雙程證來往兩地,每三個月便要辦理一次手續。翌年,兒子在港出生,之後阿琼也拿到了單程證,如果劇情順利發展下去,那是尋常的家庭團聚故事。卻沒料到,丈夫突然失蹤,打亂了這個家庭的日常。阿琼走到警署報案,報案室警員直言:「就算搵到你先生,都無權叫佢返屋企」。直至今日,似有還無的另一半仍然音訊杳然。

一開始,阿琼顯得不知所措。「那時是把自己收埋喺龜殼入面。」龜殼入面只有丈夫的父母,沒有傾訴的對象。

走出龜殼之後

跟丈夫的父母同住,在他消失之後,雙方的關係很差,同一屋簷下,更似處於寄人籬下的困局。「沒有社交生活,唔會同人傾計,因為害怕被人知道自己的情況,生活上比較枯燥,慢慢就發覺,咁樣好似唔得喎…」躲在殼裡的日子維持了大約一年,幸好有親戚朋友在港,開始踏出了自己的世界,也嘗試向外求助。

同根社有培訓課程,讓新移民婦女融入社會。
同根社有培訓課程,讓新移民婦女融入社會。

「如果唔係佢哋(同根社),我真係唔知去邊到求助。」她試過找區議員,卻換來一句「你係咪選民?」後來找上社會福利署的社會保障科,見了社工,在朋友的介紹下,她接觸到同根社,一個以新來港婦女為核心所組成的自助互助組織。

2012年她帶着年幼的兒子,作為單親媽媽,無法工作,當時居住未滿七年,不合申請綜援的資格,只有兒子符合資格。那時同根社的幫忙下,她寫信給社會福利署署長,把自己的情況告訴職員及社工,當時正值「關注綜援檢討聯盟」有行動,組織施加壓力,蘇冠琼的申請批了下來。

然而,那時同根社的總幹事楊媚跟她說了一句話,記取至今︰「你得咗啫,仲有好多人未得。」2013年,終審法院栽定領取綜援的居港規定由住港滿七年才能申請,回復到2004年以前的「居港一年規定」。

適逢社會企業「要有光」推出了光房計劃,嘗試以可負擔的租金租賃住宅給單親婦孺,租客的責任是盡能力去展開新生活,最多只能租三年。阿琼是光房的第一批租客,一屋裡住了三個家庭。住滿三年後,母子兩人輪候到公屋,跟前夫的父母分開住後,關係也得以改善,基本上每星期都會見面一次。

窮組織無嘢派怎麼辦?

生活的問題解決以後,阿琼愈來愈投入同根社的組織工作裡。

楊媚的說話,她一直記在心中,「看到同根社的義工和執委,大家都願意去付出,我有能力和時間,覺得可以幫手去做啲嘢,做咩要剩係留在屋企呢?」沒有太多理念性的說法,卻因為自身的經歷,覺得可以為組織去做一些事情。於是,從普通的會員開始,參加各樣興趣小組,也會去了解政策對新移民婦女的影響,慢慢地,她又做了執委,最後做了兩屆同根社的主席。

擔任主席期間,阿琼和一眾執委參加了婦女動力基金所舉辦的培訓計劃,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組織者。「以前做執委的時候,我們都比較依賴組織裡面的職員告知我們外面世界發生的事,再決定是否參與行動,大家都是義工,可能會比較無咁上心。」在培訓的過程裡,她慢慢地意識到組織者的責任跟位置,對於這群婦女來說,也是一個充權的過程︰「學到了一些組織的技巧,我想也帶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對這個組織的凝聚力會更強。」

img_0263

然而,自從領取綜援的規定生效後,同根社也面臨了難以召募新會員的狀況。阿琼說︰「我哋無乜資源,來求助的姐妹少了很多,作為一個窮組織,又無嘢派,這是現在面對的問題。」沒有蛇齋餅粽,這個新來港婦女的網絡更着重的是倡議和行動,即時是這個城市的新移民,她們仍努力融合於這個社會當中。

參與社會以後,阿琼說自己的眼界開了很多︰「以前睇電視,佢講乜就信,但參與了組織的工作後,資訊來源多了很多,又參加了很多活動,自己也是需要去思考的,會識得去判斷。」她覺得,單單縮在自己的世界裡,無法了解香港社會的面貌,唯有真正參與,才是去融入這個地方,對她來說,香港太多元化了。

我要把我們的故事說出來

阿琼成長在內地,有工作有自己生活圈子,來港後跟其他「姐妹」一樣孤獨。可是,相比起其他新來港婦女,蘇冠琼自言是較為幸運的人,親戚在香港,說着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她沒有面對太大的困難,但阿琼聽到其他姐妹的經歷時,她感受到周遭的歧視︰「有人遇上老闆的歧視、有人會被留難、有來到無地方住要瞓公園……」

一個「單程證」的名字,當中包括了很多為香港出力的婦女,阿琼認為歧視源於誤會,公眾多了解會慢慢放低成見。
一個「單程證」的名字,當中包括了很多為香港出力的婦女,阿琼認為歧視源於誤會,公眾多了解會慢慢放低成見。

聽到有人罵她們是「蝗蟲」、「大陸婆」,最初的時候,阿琼心裡有氣,網上有時流傳的假消息,又會令新來港婦女成了箭靶。她們嘗試進入學園做分享,近年甚至到中學演講,盼望透過真正的交流來消除歧見與誤解。「新移民俾人感覺懶啦,唔肯做嘢。我希望從教育做起,俾佢哋了解新移民現在的狀況,我們的故事是親身的經歷,可以提供另一種資訊及觀點給他們,新來港婦女跟在網上看到的那些不一定相同。」把自己的故事說出來,讓他人看見或許無人聆聽的角落,「當然,信唔信就是個人意願,但好過我哋咩都唔做。」

前夫至今仍然消失於她的世界中,阿琼卻在之後的經歷中,在這個城市找到安身立命的位置。

HER Fund 將於2017年12月8日舉辦「知識交流會︰策動社會改變的她」。以【論壇】從不同角度探討女性領導力如何策動社會改變,並透過【真人圖書館】讓參與者與邊緣女性領袖面對面溝通,促進彼此了解,亦可於【分享及交流環節】認識不同邊緣女性組織,探索合作的可能性!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星期日人物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