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保育 品味的抉擇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原貌」的迷思

建築保育 品味的抉擇

12.09.2019
匡翹,葉秀雯
周耀恩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高空可見大館位處中環的心臟地帶,與旁邊的高樓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大館開幕一年多,經歷過一波三折的建築修復過程,單是設計與規劃已用了四年,再為每幢建築勘察及修補,前後花逾十年多時間。「保育不是懷舊,我們的目標是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羣,日後用作文化藝術及消閒場所,所以在建築工程以外,我們還考慮到開幕後會進行怎樣的文化藝術活動,兼顧歷史元素與當代的結合,是我們在開幕後的保育階段最着重的元素。」張亮是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負責推展及督導大館的保育復修項目,開幕以後,亦繼續督導大館團隊規劃各種活動,把歷史、文化融入香港社區。

從高空可見大館位處中環的心臟地帶,與旁邊的高樓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從高空可見大館位處中環的心臟地帶,與旁邊的高樓大廈形成強烈對比。

哪個年代才算真實?

大館是香港最大型的古蹟活化項目,包括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現存最早一幢建築在1862年落成,歷經翻新、重建,整個中區警署建築羣橫跨了一百五十七年歷史,包含維多利亞時期、愛德華時期以至二十世紀的摩登時期及現代建築風格,裏裏外外都呈現出不同時代的歷史痕迹。問題來了,保育着重原真性,究竟哪個時代才算真實?如果根據建築物最早期的模樣進行復修,就會一併洗走近代的使用痕迹。「保育不是固執地回復建築最早期的設計,應該要包容每個時代的風格,所以每個細節都要討論,小至一幅牆身、一道門,都要思考應該還原那一個年代的模樣。」

就像面向奧卑利街的藍閘,本來是探監、押送犯人進入的閘門,一直以來都是藍色,但是在勘察的過程中,發現原來底油是綠色,「歷史不一定是束之高閣,應該可以和人分享、互動,所以和其他專家討論過後,便決定回復本來的綠色,但保留『藍閘』這個名稱,再於閘口附近加上故事牌,讓公眾發掘建築背後的有趣故事。」

blue-gate-before
藍閘(圖上)本來是探監必經的大門,經鑑定後大館決定還原根本,重新髹上昔日的綠色(圖下)。
藍閘(圖上)本來是探監必經的大門,經鑑定後大館決定還原根本,重新髹上昔日的綠色(圖下)。

整個保育項目,張亮認為有三個概念相當重要,分別是原真性、安全性及當代元素,「始終活化的目的,是讓公眾可以享用到大館的設施,還原真實亦要確保安全,同時要有現代的享受,總不能沒有冷氣吧。」當天在D倉的匡智小館訪問,原為監倉的大樓,外牆保留白色漆面,內裏卻是青磚牆,「本來我們打算照舊髹上白油,但剷走油漆後發現磚面本身的質感很不錯,結果就把所有油漆剷走,變成充滿歷史感的裝飾。」平衡過安全準則後,可行的保育方式有很多種,究竟如何抉擇?張亮笑說「每次都是品味的抉擇」,以符合國際標準的美學為準則,的確可讓細節加分。

歷史不再沉悶 居民參與貼地搞展覽

開幕之後,保育重點放在展覽與營運。這一年來,大館每天都有不同形式的展覽及活動讓公眾參與,小至三十人的芒果樹下讀詩會,以至大型的當代藝術展覽,「我們花了好多心思去籌辦活動,吸引香港人及旅客參與,要不然開幕後整個地方變得死氣沉沉,就發揮不了大館的用途。」

當中展覽的一大方向,是緊扣大館的歷史脈絡之餘,也要盡量加入互動元素。「例如我們將裁判司署的法庭保留下來,讓學生來這裏玩角色扮演遊戲,分別擔當法官、警察及囚犯等,透過遊戲去了解香港的法律制度,這樣才有趣得多。」互動以外,還有居民的參與,增加社區連結。如開幕首個大型展覽《大館一百面》,訪問百多名曾在這裏工作的前警務人員、執法人員,附近開店的店主及街坊等,用自身經歷向觀眾訴說昔日的生活點滴,「記得展覽當日邀請了這百多名香港人到來,有婆婆帶孫兒來聽歷史古仔,甚至有人講到喊,想不到會如此感動。」

大館的展覽着重互動元素,像最近的《大館101》,設置多個昔日監獄、裁判司署及警署內的模仿場景,讓公眾可以在角色扮演遊戲之中了解歷史故事。 (相片由戴毅龍提供)
大館的展覽着重互動元素,像最近的《大館101》,設置多個昔日監獄、裁判司署及警署內的模仿場景,讓公眾可以在角色扮演遊戲之中了解歷史故事。
(相片由戴毅龍提供)

後來的《圓動力》展覽,講述手推車在中西區的角色與歷史演變,以小販、送貨員等的角度來講中西區的街道故事;甚至最近的開幕一周年展覽《大館101》,讓公眾可以玩角色扮演遊戲去體驗警員、獄吏及囚犯等角色的生活日常,「歷史傳承好重要,但不希望公眾覺得歷史沉悶,所以我們就用很多互動方式去講故事,像公眾可以自己推手推車、玩角色扮演遊戲去扮法官、警員等,親身體驗才覺得有趣。」

與國際藝術界接軌

面對香港眾多國際級表演場所,張亮坦言大館的定位是推廣亞洲的藝術,以及培育香港的藝術家,為他們提供一個表演舞台。「我們的活動分為三類,歷史文化、當代藝術及表演藝術,回應歷史也要不斷創新,所以我們一直與不同國際及本地的藝術團體合作,去探索各種形式的表演方法。」歷史傳承以外,大館有兩幢全新的展覽館和綜藝館,分別是「賽馬會藝方」及「賽馬會立方」,主力推廣當代藝術及表演藝術。過往就有香港藝術節以及近期很受歡迎的《村上隆 對戰 村上隆》。「最初我們也有疑惑,在古蹟舉辦藝術活動,是否一定要回應歷史?後來我們就覺得,強迫藝術家去創作一些回應歷史的作品,就會規限雙方的可能性,況且活化就是要傳承及創造,才能發掘更多的可能性。」

就像上年9月開始的舞蹈季,香港芭蕾舞團的舞者跳出舞台,在古蹟之中穿梭、在餐廳中為顧客上演十分鐘的即興舞蹈等,「既然大館每幢建築都有故事,何不將整個場地變成舞台?況且藝術表演不一定與場內其他人分割,走進餐廳、店舖,也在與觀眾用另一形式對話,所以每次合作我們都在嘗試。」

匡翹,葉秀雯
周耀恩梁俊棋,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原貌」的迷思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