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校園,都有屬於他們的獨特傳説。
這些傳聞,或許是從學兄學姐的口中得知,或許是某天在舊校報中讀到。看似陰森恐怖的故事,卻連結着不同年代的學生,為校園添上一道神秘色彩。「不思議事件」走訪香港不同校園,在課室和操場之間,尋回一些被遺忘的人與事。
香港中文大學建校六十一年,流傳着不少著名的校園怪談,除了鼎鼎大名的「辮子姑娘」,「宿舍牛尾湯」傳説,在校園裏也是無人不知。
傳聞說,在中大某幢宿舍裏,住着一對情侶,女生住在上層,男生剛好住在女生房間的下層。他們感情很好,但由於男生是一名醫科生,課業繁重,臨近考試期間,更要廢寢忘餐地念書,導致二人不能見面。為了維繫感情,女生每晚都會從上層,吊一碗牛尾湯給男生喝。
如是者過了一個月。
考試結束,男生迫不及待上樓找女友。可是,女生的室友卻告訴他,他的女朋友在一個月前已經病死了。男生聽到之後,大吃一驚,回想起這一個月,這碗湯每晚都準時送下來,到底是誰熬給他喝的呢?
這名男生,大受刺激,當場昏倒,最後還害了一場大病。故事在此告一段落,有關男生的去向,再也沒有下文。
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這個故事或許已稱不上恐怖,聽上去,甚或有點滑稽和「無厘頭」。你的心中,可能已經冒起許多疑問,到底怎樣吊一壺湯下去呢?為何考試期間就完全不能見面呢?女生為何突然病死了?
滿腦子問號的,不止我們,還有這位「鬼佬」教授。
當「鬼佬」教授遇上中大「辮子姑娘」
中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Joseph Bosco(林舟),九十年代起於中大任教。來自美國的他,起初從學生口中聽來這些校園鬼故,光怪陸離的情節,讓他覺得「百思不得其解」。
「我第一次聽到辮子姑娘的故事時,學生跟我説,那個男生跑到女生旁邊,發現她是沒有臉孔的。我就問,沒有臉孔是甚麼意思?都是骨頭嗎?」學生跟他說,不是,她的臉就像你的手掌一樣,「我就說,那不可怕啊,只是非常奇怪。」
後來,他聽了許多鬼故事,依舊得出同樣結論——「That’s just weird(這些故事只是有點古怪)。」譬如說,崇基荷花池的故事,一對情侶相約私奔,男生沒有依時赴約,女生最後便跳進池裏自殺。「哇,這未免有點太嚴重了。也許只是因為他遲到了,她為何要這樣做?」
又譬如說,牛尾湯這個傳説,「初時我真的很難理解,為何要大費周章吊一碗湯下來?為何不直接在大堂見面十分鐘呢?」聽着這些校園鬼故,讓他想起美國六十年代著名的都市傳説「鐵鈎手(The Hook)」。
相傳,一對年輕夫妻在車上一邊播放電台音樂,一邊卿卿我我之際,電台突然插播一則新聞,說一名手上裝有鐵鈎的殺手在附近逃獄。二人嚇得馬上駕車離開,車子到達家門時,男生下車,給妻子開門,赫然發現,那邊的車門把手連着一個鐵鈎。其他版本更說,男女其中一人後來遭到鐵鈎手殺害。
「你仔細想想,怎樣用一個鐵鈎來開車門呢?這個故事,其實不太合理。」Joseph Bosco笑着說。「不過,這卻是讓許多美國年輕人感到害怕的故事,而且在六十年代非常流行。」
「中大的鬼故事,與這個情況非常相似。也許故事情節完全不合邏輯,但對學生來説,顯然具有文化意義。問題是,這對學生來説,意味着甚麼?這些故事背後的意義是甚麼?」
這名「鬼佬」教授,帶着一堆疑問,決心要知道,這些故事到底「搞乜鬼」。
一九九五年,他開始研究校園鬼故,並請學生幫忙收集故事,沒料到,居然遭到拒絕。「我請了四位學生幫忙,四位都是很好的學生。但有兩個說,這些故事太可怕了,他們做不了。」説罷,他還忍不住笑了一笑,「這些故事一定有某種意義,學生才會覺得可怕的。」他連忙補充道。
一碗牛尾湯 原來隱喻着學生的壓抑?
二〇〇七年,他出版論文《Young People’s Ghost Stories in Hong Kong(香港年輕人的鬼故事)》,文中收錄中大五大傳説:辮子姑娘、牛尾湯、崇基荷花池、111號房和手指尾公園。他發現,許多校園鬼故的主題,或多或少都與戀愛有關,背後所隱喻的,是談戀愛和讀書之間的矛盾。
例如牛尾湯的整個情節,其實將「戀愛」和「讀書」放在對立面。「你看,這個故事用戲劇化的情節説明了這一點。這對情侶專注學業到一個地步,以至他們不能見面。」在不同的版本裏,牛尾湯更曾被改編為牛鞭湯或紅豆湯,牛鞭為雄牛的生殖器,紅豆又有相思豆之名,Joseph Bosco認為,故事甚或隱含性意味,代表着學生對戀愛或性的壓抑。
他説,當年的學生想談戀愛,但父母未必支持,「在那個年代,談戀愛是為了找一個結婚對象,並不是為了獲得人生經驗,也不是為了要了解自己。」
在公開場合談戀愛,年輕人多少會有幾分忌諱。他還記得,那時候,系裏面如果有一對情侶一起上課,會被旁邊的同學逗弄。又有一次,他在學校碰見一位學生,她當時正與男友手牽手走在路上,「但她一看見我,就一臉尷尬,然後把男生的手甩開了。」
「我覺得沒必要這樣做的,但很明顯地,這讓我了解到當時年輕人的文化。我才慢慢意識到,很多故事都是在講述年輕人對異性的興趣,但他們覺得自己的職責是讀書。」
一九九四年,中大新聞系英文實習刊物《Varsity》,刊登了一篇名為《Dating on campus(在校園談戀愛)》的文章,署名為Joan Chui的學生寫道:「對於尚未完成學業的學生來説,談戀愛到底是好是壞,一直是老師和家長爭論的焦點。」文章提到,談戀愛是必然的事,但年輕學生或會因對戀愛的好奇而受苦,「他們很可能會一見鍾情,這是不明智的決定。一些不成熟的學生,可能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約會上,這肯定會影響學習。」這名學生寫道。
有趣的是,Joseph Bosco在文中指,許多學生都不太同意他的解釋,認為「這些只是故事而已」,並不相信背後有如此多的涵義。但他説,或許因為他來自外國,才能用另外的角度,瞧見這些故事有趣之處。
人和鬼的距離 我們為何需要鬼故事?
每年,他都會在課堂上與學生做一個小型調查,看看有多少人聽過這些校園傳説。Joseph Bosco於二〇〇一年進行首次調查,班上有逾九成人聽過辮子姑娘,牛尾湯則有約八成人聽過。到了二〇一四年,全班只有七成人聽過辮子姑娘,牛尾湯的故事,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學生知道。
為何故事會慢慢在校園流逝?他説,都市傳説或鬼故事,往往反映着那個時代的人所面對的問題。對現今的年輕人來説,或許談戀愛與讀書之間,已再沒有任何衝突。於是,這些故事,自自然然在我們的文化裏褪色。
研究鬼故事多年,Joseph Bosco深信,鬼故事之所以存在,必定有其特別意義,只不過,一旦談及妖魔鬼怪,總被人冠以迷信之名。「這個世界有許多事情都並非真實發生過的,例如基督徒相信耶穌是由童貞女所生,醫學上來説,這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不會說基督徒迷信,因為我們知道,故事背後具有宗教意義,鬼故事也是如此。」
世界上不同文化,各自擁有不一樣的鬼怪。他說,這些鬼怪,代表着人類的焦慮和社會的矛盾。「我們一定要在某個時代背景下,才能理解到某些鬼故事,你不一定要相信這些故事,但也不需要說,這些故事是迷信的。」他補充道。
其實,每個鬼故事説的,不外乎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人與鬼,距離並不遙遠。也許,鬼需要人,人其實也需要鬼。
「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何會來到這裏,我們不知道為何要受苦,我們不知道為何會死。於是,我們創造各式各樣的鬼怪,幫助我們理解這個世界。每種文化都有各自的方式,嘗試理解這些無法解答的問題。否則,生命就毫無意義,而這才是可怕的。」
《香港鬼怪百物語2》
作者:豚肉窩貼
出版社:點子出版
定價:$148
都市傳説,靠着人們口耳相傳,才得以流傳下來。Cathy和搭檔Nicky,目前仍在收集不為人知的本土故事,如果你也有故事想分享,可到豚肉窩貼的IG或Facebook聯絡他們。
Facebook專頁(豚肉窩貼):https://www.facebook.com/wearewearethepigs
IG專頁(@watplimited):
https://www.instagram.com/watplimited?utm_source=ig_web_button_share_sheet&igsh=ZDNlZDc0MzIx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