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之交,小小學生們重回實體課堂,學習生活也在疫情隨時重臨的陰霾下回到正軌: 正常的測默,正常的功課,正常的學習活動,如「一人一花」。
「一人一花」是康文署舉辦的活動,香港的學生,由幼稚園至中學生,如參加的話,都會在十月獲發一株小幼苗,每年有特定品種,由小朋友(或家長)將幼苗栽培成長,三月提交紀錄冊和盤栽。
大兒子今年小二,已是第五年將幼苗由學校帶回家中。他是一個很尊重生命的小生命,每年都很在意小植物的成長,但無奈媽媽早年實在太隨意,多個生命就在媽媽的手中結束了。
記得他K1 將植物帶回來時,實在有點不知所措,家中有一個三歲多一點的他以及一個未足一歲的小弟弟,要管好兩小的吃喝拉睡接送上下課,還有簽不完的通告和做不完的家務,已經疲憊不堪,實在沒有丁點餘力去多照顧一棵植物。
結果花苗回到家,要換盤給他一個較大的環境去成長,但家中盤子花泥肥料都欠奉,也忘了隔了多少天才張羅到這些必須的物資時,小幼苗已奄奄一息。每個品種都有自己特性,主辦單位也有單張講解,但當時卻未有細看資料,結果就是憑「印象」和「感覺」去種植,例如: 印象中植物是每天要澆水一次,份量就是拿著瓶子澆數下,花肥買到甚麽就施甚麽,有時間就隨意放一些,諸如此類。
第一年我用上了一個美麗可愛、但底部卻沒有排水洞的陶瓷盤子,活動鼓勵小朋友參與,而小朋友見到水壺又興奮莫名,結果每次總是澆很多的水,水吸入了泥土沒途徑排走,沒多久,小幼苗就死掉了。
如是者過了兩年還是三年,有時幸運地見證到長出了一點嫩葉,結果盤栽不是枯萎就是溺斃,但同學的媽媽們卻在通訊群組中傳來花兒盛放的照片。在我眼中,這個功課除了能教懂小朋友和我聖經《傳道書》中的「生有時,死有時」外,其實沒有甚麽知識可以傳給小朋友。
轉捩點來自兩孩稍大,同時上學後,突然醒覺要做資料搜集,才能知道這幾片小葉子的特性和需要。照顧者要用心栽種 ,如澆水施肥,但亦不是盲目付出,而是先要觀察了解。例如不是每種植物都需要每天澆水,也不能硬性說兩天、三天還是一星期一次,要觀察泥土表面是否濕潤,當時的濕度是高是低,環境是否通風,還有施甚麼肥,怎樣施,全部都有學問。
說穿了,有點像教養兒童的簡化版,照顧一個人的成長,固然要看書看網站靠老師長輩的經驗,但也要爸媽的觀察了解,隨機應變,才能找到一個培養家中小朋友快樂自信的成長方式。
說回「一人一花」,由於參加者眾,市面上已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鍊。在臨近交功課的日子,花墟就會有相關品種並已開花的盤栽出售讓媽媽補貨,某親子網站每年都會到現場報道市價和銷情。亦有花店籍機推銷日本合成土壤,還在網上直播跟家長交流如何下水和測光,反應相當踴躍。
而我家的小花,幸運地,累積了經驗,近兩年也見證到小盤栽開花的一刻,努力和付出有點小成果。看今天社會,多少人多少事努力過後卻徒勞無功,看著一棵小小的植物,注入心力後可以開花結果,在這時代,也是一種淡淡的救贖。
隔周刊出
===================================================================================
Hello, strangers!
Hello,⼤家好,我是譚凱韻,前新聞⼯作者。⼋年前告別了這個近⽇充滿風雨的⾏業,當上全職媽媽,照顧兩個兒⼦的吃喝拉睡。謝謝編輯的邀請,讓我在明周⽂化這個平台分享這些年來帶⼩孩的經歷和⼼情。
當媽媽從來也不易,在這世代當媽媽更困難。世界上沒有任何專上學院辦過任何課程教我們如何當⼀個媽媽。媽媽願意付出所有,但卻充滿限制,⾃⾝的體⼒精神學識修養均不完美,教和養的過程就在撞板中成長。
本欄取名「雲圖」是源⾃2012年⼀齣電影。故事背景由1850年開始說起,跨越了六個時空和國家,由南太平洋的⼩島,說到了亞洲的韓國,看似毫不關連的六個故事。說的卻是⼀個⼈的決定和⾏為,可能冥冥中影響著另⼀個時空的另⼀個⼈,有點輪迴的味道,也有蝴蝶效應的意味。在我看來,就像帶孩⼦,今天我的想法、決定、安排、甚⾄⼀個說話⼀個擁抱,都有機會影響孩⼦的⼈⽣和成長,⽽這個他的⽣命,有機會影響到其他的⽣命。帶孩⼦就是這樣⼀回事,⼩⼈兒長⼤後是⿓還是蟲沒有⼈說得準,惟有時刻做好⾃⼰,⾔教⾝教,希望為世界多造就⼀個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