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中,成年人「玩公仔」或許有失身份,然而對人偶迷、漫畫迷,甚至影癡而言,一隻像真度高的蝙蝠俠,可說是伸手可及的藝術品——他們除了蒐集與人偶有關的文化資訊,還在裏面注入自己意念。當中,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便成為不少製作人偶者的繆斯。他的可動人偶承載着香港本土文化,驅使香港精工揚威世界擂台。
李小龍人偶 促使香港精工踏足世界舞台
香港人踏足人偶的世界舞台,才不過是1999 年之後的事。那年,設計師Eric So在香港一個玩具嘉年華,首次以個人作品的形式發表一系列時裝造型的李小龍人偶。無論面部雕刻以至服裝剪裁,他的作品都超越了其時人偶技術的業界翹楚——日本的Medicom Toys;後來對方更主動向他購入版權,把作品大量生產。
當年Eric 動手造李小龍,皆因坊間沒一個龍哥造得像樣:「就好比『錢嘉樂扮成龍』——你知道他扮的是成龍,但你看到的始終是錢嘉樂。」他要做的,是穿70年代時裝的李小龍;他要透過潮流品味的糖衣,吸引年輕一輩認識李小龍的精神。可是李小龍穿的時裝照片總是零零碎碎,而且大多是黑白的。一輪七拼八湊再加上自己推敲,他終於造出幾十個作品。
「像真」的執着 門外漢為李小龍創業
另一香港公司Enterbay出品的李小龍,亦教世界各地的龍迷五體投地:身形、樣貌之相似自然不在話下,最嚇人的還是兩顆豆大眼珠,竟可讓玩家隨意調校角度,重現一代宗師的金剛怒目。幾款李小龍索價1,600至2,400港元不等,但捧場客卻不乏四五十歲的行政人員,而且當中不少更從未玩過action figure。
「其實我當初算不上很喜歡玩具,只是很崇拜李小龍。」創辦人Bill Pjhang一邊展示珍藏的墨西哥版李小龍電影海報,一邊以親切口脗憶述創業故事。他笑言小時候「讀書好屎」,能教他興奮的只有李三腳的鐳射影碟。學功夫自然是龍迷的指定動作,但他有的也不過是少年人的三分鐘熱度;後來輾轉到日本搞手機貿易,生意跟偶像依然風馬牛。及至留日期間,他興之所至買了一些可動人偶,才驚覺坊間沒有令人滿意的李小龍玩具。只是出於對一代宗師的狂熱崇拜,這位門外漢便一頭栽進玩具行業,矢志造出心目中完美的龍哥。
對軌的文化口味 韓國外援提升像真度
Enterbay的出品以頭部的雕工、塗裝像真見稱,這實有賴韓國人的鬼斧神工。事源阿Bill無意中在網上見識到韓國造型師Arnie Kim的李小龍手作人偶。看到那手韓國美術學校訓練出來的雕塑技巧,他知道只要邀得Arnie製作頭雕首辦,自己再在生產上盡量配合,必定可以造出超越日本出品的人偶。他有心把業界水平推到另一層次:「為了打響名堂,得加入別人沒有的新點子。我跟Arnie 苦思一輪,結果想到把眼眶雕通,然後鑲入可以調校視線的眼珠,讓面相更加生動像真。」
成功邀得Arnie這等高手正式加盟,誰知問題才接踵而來。以為用攝錄機拍下最重要的塗裝技巧,與完成品一起拿去找中國工廠,師傅便可照辦煮碗。然而Arnie受的是美術大學的專業訓練,那種複雜的人手上色,幾十年經驗的老師傅看了也大皺眉頭。工廠方面折騰了一星期,交出來的貨辦與要求還是相距甚遠;借來的幾百萬元投資,就卡在這個全球化的骨節眼。
但正如李小龍跟老外說:“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既然生意已是潑出去的“water”,阿Bill只好硬着頭皮飾演“bottle”:「結果我自已跑去韓國跟Arnie 學塗裝。我本身沒有任何美術根柢,而且我抽煙,少不免會手震,不過我叫自己不眠不休都要學曉。」他花了三個月苦學大師的神技,再配合生產模式作改良,最後回去教工廠的師傅。
事實上,阿Bill 開創了聘請韓國外援的風氣,其他本地品牌隨後爭相倣效。韓港合作便成為香港人偶的致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