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照護前線人員 年輕社工和護士肩負助人使命 從身心各方面支援病者和家屬 亦在工作中改變自己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無憾的善終

晚期照護前線人員 年輕社工和護士肩負助人使命 從身心各方面支援病者和家屬 亦在工作中改變自己

tan220404lucas0388

晚期照護服務當然不只在院舍提供服務,社區裏亦有機構致力支援選擇居家安老的家庭;香港復康會亦是「賽馬會安寧頌」的參與機構之一,團隊成員有社工、護士和其他支援人員,主要服務港島東區六十歲以上的晚年病人,以個案形式評估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再為他們提供建議和訂立目標,讓他們的生活先穩定下來,再服務至病人離世為止。

負責蔡婆婆個案的兩位女生,正是來自香港復康會的註冊社工夏蜀韻和註冊護士呂敏;二人互相補位,從護理、情緒輔導等領域滿足每一個受助家庭。聽聽他們是怎樣理解自己在「安寧頌」計劃裏所扮演的角色。

生老病死是必經階段;香港復康會註冊社工夏蜀韻和註冊護士呂敏,在「安寧頌」計劃各司其職,支援晚期長者和其家屬的身心難題。
生老病死是必經階段;香港復康會註冊社工夏蜀韻和註冊護士呂敏,在「安寧頌」計劃各司其職,支援晚期長者和其家屬的身心難題。

明:《明周》記者
夏:夏蜀韻,「安寧頌」註冊社工
呂:呂敏,「安寧頌」註冊護士

明:可否說說你們各自的職責?

夏:以我為例,社工主要負責心理支援、協助他們統籌到醫院覆診或外出等生活事宜,希望他們晚期能在家生活得舒適一點,減少他們和家人的擔憂。

呂:我們護士則負責指導家人如何照顧長期病患者,讓他們掌握老人家身體狀況上的轉變,也為病人和照顧者提供資訊及意見,協助他們應付生活上的挫折。

明:就以蔡婆婆的個案為例,你們怎樣滿足長期病人和他們家人的需要?

呂:婆婆的個案是由醫務社工轉介來的,女兒Christine因為擔心媽媽的病情致壓力很大,所以我們向她提供情緒支援,又協助她觀察媽媽的復康進度,教導她用復康用具照料媽媽,如果來不及購買這些用具,如何用現成的物品代替等。

夏:之前Christine向我們提及她返回加拿大後無法照顧媽媽,於是我們為她的媽媽申請多點社區資源,例如上門的物理治療服務、高額傷殘津貼等等。我們又會以中間人的角色,和她們一家人開家庭會議,商討未來媽媽的照顧和治療計劃,包括在家善終,令她們早達共識,及早準備,以免將來要做決定時有壓力。另外,我們又會陪她們外出,希望為她們製造多些相處時間和美好回憶。

疫情亦令她們二人的日常工作由面對面改為「面對熒幕」,家訪都改為視像會議,她們都不諱言對服務品質有一定影響,但仍會在限制下盡做。
疫情亦令她們二人的日常工作由面對面改為「面對熒幕」,家訪都改為視像會議,她們都不諱言對服務品質有一定影響,但仍會在限制下盡做。

明:為什麼照顧者也是你們的關懷對象?

夏:很少人會問照顧者有何需要,而照顧者亦常常壓抑自己的情緒,忽略自己的需要,有時他們又會因為病者病情惡化而被怪責或自責;所以給予他們情緒支援很重要。我們想照顧者知道有人在他們身邊、有人關心他們,我們亦會稱讚他們在照顧上做得好的地方,給予他們肯定,同時教育他們病情轉差是一個自然過程,減少他們不必要的自責。

明:你們日常需要處理的範疇已那麼多,相信疫情也令你們的工作百上加斤。可否講講你們正面對什麼困難?

呂: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多是長者,由於他們不懂用科技,大多只可用電話和我們聯絡,即使透過視像和他們見面,我們也只能鼓勵他們做些簡單運動,而且長者對上網提不起勁,以致我們只能和照顧者傾談長者病情和近況,或者和他們分享照顧心得,比起以往面對面的服務方式,效果較不理想。面對面的話,我們可以在確保長者安全的情況下教導他們做各種類型的運動,又可以和他們玩遊戲,而且見面時氣氛較好,長者和照顧者亦較投入。

夏:所以面對面接觸很重要,尤其對新接收的個案,可以很快拉近大家的距離。此外,面對面時,我們容易洞悉對方的情緒,以便適時開解和回應,萬一遇到對方情緒突然變得激動,我們也可以立即勸喻和制止他們做出過激的行為。

不少長者也希望能在社區安老,夏蜀韻和呂敏的職責正是為他們和照顧者排難解疑,提供實際的照護建議和情緒上的支援。
不少長者也希望能在社區安老,夏蜀韻和呂敏的職責正是為他們和照顧者排難解疑,提供實際的照護建議和情緒上的支援。

明:看來你們的工作果真不易。話說回頭,你們又是怎樣入行的?為什麼選擇加入晚期照護行列?

夏:這要從中學時說起;當年接觸學校社工後,覺得他們真的可以幫人解決問題,工作很有意思,所以我也立志當一名社工,畢業後我就加入了復康會。之前專責長期病患者的復康課程和活動,教育他們如何適應長期病,指導他們調節生活習慣,令病情可以穩定下來及減慢惡化;後來轉職到現在這個崗位,負責陪伴晚期長期病患者。由於他們年長及患病,生活有很多不便及限制,容易感到孤單寂寞,疫情時又要面對很多生活轉變,往往無力應付,更感徬徨,所以他們希望有人幫忙,而我可以陪伴在側,聽他們傾訴,與他們同行;我覺得也是很有意義。

呂:我以前是一名前線護士,曾在公、私營醫院工作,在公立醫院工作時經常衝鋒陷陣,同一時間又要兼顧很多事情,連飲水和去洗手間的時間都很奢侈,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因為我喜歡對人,所以轉職到這兒工作,在社區服務,我可以做得更「貼地」,可以和受助長者一同生活,多了人和人之間的接觸,亦有空間讓我應用書本學到的理論,工作起來較開心 。

接觸不同個案後,夏蜀韻對死亡感覺更「落地」,體會到逝者所經歷的事情。
接觸不同個案後,夏蜀韻對死亡感覺更「落地」,體會到逝者所經歷的事情。

明:經常接收負面情緒,你們如何自處?

呂:就我自己而言,其實每日都會做好心理準備,所以對於長者病情轉差、突然離世,都可以坦然面對。我覺得每日要給自己足夠時間休息,要「叉」足電,讓自己可以慢下來,才有空間去接收和處理這些負能量。以前在醫院的工作,讓我早已明白生離死別是個必然過程,每當病人離世,感受生命慢慢消逝,我當然難受;記得第一次感受到他的身體由熱變凍,為他做最後一次服務,幫他清潔身體、梳頭、入屍袋,我都當他是一個有氣息的人,希望可以讓他整整齊齊有尊嚴地離開,我很珍惜這些可以令我成長的寶貴經驗。

夏:剛剛轉做「安寧頌」時接了一個個案,只跟他接觸了一個月,他便走了,一切都很突然;還記得他是位獨居長者,某日醫院突然致電我,告訴他的死訊。那一刻是很難接受,難接受是在於,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情未為他做,他就走了。自己當時在這方面還很幼嫩,令我內心湧現很多自責,幸好同事在身邊支持我、開解我,讓我懂得「放過」自己。那次之後,我明白到生命的變化可以很快,所以叮囑自己盡力把事情做快點。如果工作可以令要走的人安心走,在生的人也能好好繼續生活,就是我們的使命。

呂敏則對死亡有了多點思考,希望能吃能睡、行得走得,就是她心目中的「好死」了。
呂敏則對死亡有了多點思考,希望能吃能睡、行得走得,就是她心目中的「好死」了。

明:那麼,工作的性質,有沒有改變你們對生死的看法?

夏:噢,我從來都不怕死,但覺得死亡對我來說是很生硬、是比較書本式的事,現在則比較「落地」一點,開始能體會往生者的心情。呂:是的,以前家裏有長者過身也沒有那份感覺,現在能理解到老人家「由生到死」的那種心情變化。每個人經歷的最後一段路也是不同,我怕死的,不是說不想死,但現在接觸多了不同個案,會想得更多,會希望將來行得走得、食得瞓得,或希望能在死前實踐某些心願,那就真的是「好死」了。

夏:若說起改變,反而自己更大的改變是在和親人的關係,以前會很重視面子,你也明白有些說話就是說不出口,很難對着老爸說「愛呀、錫呀」等等,他傳統時我也傳統,但是,從事這份工作後,讓我深明一個道理,一些說話現在不講留待何時講呢?這令我多了點反思,會主動關心多點家人、更重視關係,也學會放下自尊,多點包容。如果當初沒有做這份工,大概也不會有這種感悟吧。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無憾的善終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