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西西
熱門文章
西西
造房子
ADVERTISEMENT

西西專欄:詩人「閑言語」

%e8%a9%a9%e4%ba%ba%e3%80%8c%e9%96%91%e8%a8%80%e8%aa%9e%e3%80%8d
%e8%a9%a9%e4%ba%ba%e3%80%8c%e9%96%91%e8%a8%80%e8%aa%9e%e3%80%8d

西:西西
何:何福仁

何:杜甫說黃鸝兩個,可能一上一下,更可能一起排排坐,高興地一唱一和,他另有句子:「黃鸝並坐交愁濕,白鷺群飛太劇乾」,這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心態,我記得這兩句,是因為下句太有名:「晚節漸於詩律細」。這一首,前句寫天雨,兩個只好坐在一起發愁,你看我我看你,所以這次用「交」,彼此都沒有唱歌的興致了。題目也是「遣悶」之類,看來杜甫很怕悶,不少詩題都是「遣悶」,他自己也變成一個黃鸝了。翻書的話,還會找到「隔巢黃鳥並,翻藻白魚跳」。

西:悶往往是因為做官不能發揮,政事也是個悶局。寫詩成為解悶的辦法,通過寫作抒發鬱結的情感。

何:是的。白鷺呢,是水鳥,只嫌天氣乾燥,不能忍受乾燥。一行上青天,那是享受飛行的樣子,「羣飛」,就不見得了,不耐煩排隊,失序。黃鸝對白鷺,兩個對一行,鳴對上,千秋雪對東吳船。「兩個黃鸝」是絕句,不用對仗,他通篇對了,他喜歡對仗,是空前絕後的對仗大師。有人以為四句聯結的背後是思鄉之情,真是自由聯想,莫名其妙。

清代有些詩評悶蛋,說他不會寫絕句,只寫了半截律詩,當時的律詩何曾形成什麼鐵定的規矩?創作,有什麼規矩?詩不可散文化、散文又不能寫成小說?他隨興即景的時候,發揮自己的長處,他做他喜歡的事,後人反而說他是包拗頸,專做「拗句」。

宋人讀杜詩,奠定杜甫的地位,可是往往以偏概全。蘇軾說杜詩之好,是由於「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君與國要是等同,則勉強可以這樣說,但對杜甫而言,兩者是有分別的,在秦漢以後,君主絕對不容譏諷,做諫官連做好進諫之責也有危險,他為房琯說項,幾乎被肅宗殺頭。在君主極權的時代,頌君的門面語不可少,但細看之下其實很多諷諫之言。他路過唐太宗墓時,詩云:「舊俗疲庸主,群雄問獨夫」,「獨夫」一名,孟子之後久已不聞了,這引發聯想。〈述懷〉「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指唐玄宗黷武窮兵;〈奉先詠懷〉則暗斥玄宗只顧荒淫極樂,不理人民死活,無疑比白居易浪漫化玄宗的愛情傳奇深刻得多。楊國忠兄妹得寵時,他寫〈麗人行〉,通篇諷刺,什麼「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至於〈自京赴奉先詠懷〉、〈洗兵馬〉、〈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北征〉等詩,對玄、肅失政,也頗多諷諭。針砭肅宗,尤其尖刻,錢謙益作箋,說:「〈洗兵馬〉,刺肅宗也。刺其不能盡子道,且不能信任父之賢臣,以致太平也。」〈秦州雜詩〉:「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這是罵皇帝,唐人最勇敢的聲音。

宋代另一大家黃庭堅則認定他「無一字無來處」,來處與忠君結合,於是大家一窩蜂在字裏行間發掘,好像文字的血緣系譜是好詩的保證。西嶺,怎會是一座雪山那麼簡單,那是西山,不是說「西山寇盜莫相侵」?玄宗不是搞過「千秋節」?

西:這可能是看不起純粹個人即景抒情的作品,總得有國家有人民,不過我看杜甫的三吏三別,好是好了,可不是杜甫最好的創作。譬如我們看畢加索的Guernica,這畫據說畫的是西班牙的內戰時巴斯克Basque小鎮受到轟炸,如果說它的好處是因為畫的是西班牙內戰,那麼這畫充其量只能算是二三流的東西。這畫並沒有寫實的軍士、炸彈,而是牛、馬、嬰孩、母親、蠟燭,都是畢加索自己慣用的符號。那種悲天憫人,並不限於一個時期、一個地方的苦難。當然,繪畫、作曲,包袱少得多。

何:第三種評論的包袱,即是理學家所謂「閑言語」。程頤自稱不做詩,引杜詩說:「『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如此閑言語,道出做甚。」不知它的好處,一如「兩個黃鸝」,正是由於「閑言語」,在杜甫整個詩作的生涯,是窮愁之外,難得的「閑言語」,沒有這些,生命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真實的。

西:上句是「人生七十古來稀」。

何:曲江詩寫典衣沽酒,恐怕春光易過,人生幾何,那是做官做得乏味。沒有這些,他的棄官就不可解。一個沒有閑言語的人,很可厭,甚至很可怕,真是生人勿近。其實言語閑與不閑,怎麼分別呢?道學家讀孔子,就不能理解孔子的閑言語,於是不斷曲解。我對他們搖我的頭。道學家當然可以表達他們的意見,但他們是有影響力的,說出來也不自以為是無聊的閑話,不然,真也道出做甚。

其實,杜甫不要做官,也無需要向人解釋,那是一個詩人的人格的完成,他抒寫自己感受的各個方面。後人說他是「詩史」,他並非刻意為之。他是屈原之後,這個「我」的人生歷程、所見所想,最歷歷清晰的詩人。這也是西方文學還沒有進入的經驗。我想起辛波斯卡在〈一顆小星之下〉的收結,她說:恕我借來沈重的文字,勞心錘煉,令它們看似輕盈。(說杜詩二)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