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七小時,相距九千多公里,航程十多小時,更不用說疫情造成的種種限制⋯⋯如果要相隔香港和英國兩邊的友人,交換一筒菲林拍攝,捨快取慢,漫長的等候,是拉遠還是拉近了彼此?
去年移居英國進修的香港藝術工作者Eva Leung,在今年五月展開了一個橫跨英、港兩地的菲林交換重疊攝影企劃,她邀請了八位身處香港的友人,各自拍下他們眼中的香港印象;三個月後,這些菲林陸續寄抵英國的Eva手上,再由她拍下英國新生活的點滴。
眼見兩地都正值時局變幻之中,她希望這輯透過這輯交疊的影像,記錄大環境下的小日常。
流動的身份 交疊的影像
Eva本身在香港從事藝術行政工作,亦有參與劇場等各類藝術創作,去年十月,她隨伴侶移居英國紐卡素生活,並在Northumbria University修讀Creativ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Management碩士課程。「Film Swap|Hong Kong X United Kingdom」企劃是她畢業研究《A Piece of ME – The Overlapping Memories of Hong Kong & United Kingdom》的一部分,「因為自己有文化研究的背景,所以一向對身份認同的議題好有興趣,加上近年有很多香港人移居英國,所以有興趣去做有關香港和英國的connection的企劃。」
她續說,身份認同這件事本來就是流動且非單一的,所以嘗試在此企劃中用上「overlapping重疊」的概念去創作,「好多時一講到identity,會不知怎去形容;但是在想影甚麼東西的過程中,潛意識會選擇了去影自己日常的事物,或者去影一些『好香港』的事物,其實這些事物都好代表到你。」她邀請了八位朋友跟她交換菲林,他們來自婚禮攝影、農業、博物館等不同行業;分隔英、港的九個人,一起在疫情之下體驗真實、實在的實驗與交流,用相片、用藝術留下一些兩地生活的紀錄。
「盲重曝」下的驚喜
不論重曝或film swap其實都不是新概念,許多愛好者都會傾向預先仔細規劃、計算、設計,力求精準達至理想中的重曝結果。不過Eva則選擇了「盲重曝」的拍攝方式,她不想定下太多框架、條件,也不想彼此有太多考慮;所以她任由朋友自由發揮,去捕捉他們眼中的香港印象,之後也沒有特意詢問對方的拍攝內容,一於到最後才揭曉結果。
獨自揹起一台菲林相機去影相,本身是一件很個人的事;但透過交換重曝的合作,那筒菲林就會變成兩個人的共同作品;因為有很多不確定性,就會有很多驚喜。「先後捕捉到的影像,形成跨時空、跨地域的連繫,在同一格菲林上,有點詩意、浪漫,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實驗。」
變幻中的日常
這不是Eva第一次嚐到人在異鄉的滋味,數年前去愛爾蘭working holiday,歸期早早定下,心自然安定得多;但是這次決定移居英國,卻再也不知何時才能回到香港,思念的感覺來得格外強烈、深刻。唯有當看到友人拍攝的菲林,才令她感覺到,像是有份參與對方在香港的日常生活,同時可以從中窺探到他們對香港的想法。
「會見到有些朋友真的很『日常』,例如在上班途中影兩張,放假又影幾張,或者一次散步就影完成筒菲林;也有些人會很刻意地去找一些『好符合印象中的香港』的事物,像天星小輪、鐘樓、維港,又或是十分密集的樓和人。」
從來未正式擁有過一台數碼相機,透過菲林來記錄生活,是她多年的興趣也是習慣,今次企劃也是她給自己的功課,好好去探索、認識新的定居之地。「在上年疫情大爆發的時候移居過來,其實我沒有太多機會去explore目前所住的社區,所以這個企劃也是給自己的小課題,拿住菲林和相機,嘗試走出去,用自己對眼看一看,這裏是怎樣的。」由她獨自拍攝的八筒菲林,有些是她因鄰居確診而需居家隔離,從家中的窗口拍下的少少觀察;也有些是她出門時,沿途刻意捕捉的各處細節。
光影婆娑,斑駁交疊。有些重曝影像十分清晰,像一望無際的藍天和車水馬龍的石屎森林,或漫天遍野的野花和密密麻麻的住宅大樓,你一看就知是哪裏;不過,更多的卻是耐人尋味的曖昧畫面,明明相隔千里,卻叫人看不清面前的白色爉燭、藍色路牌、紅色磚牆⋯⋯到底拍自何方?似近非近,似遠非遠。
Eva很喜歡這種film swap交流,因為菲林所流露的情感是難以隱藏的,而且夠真,「一來是真的捕捉到當下的畫面,二來是真真正正拎到、見到筒菲林。」當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在毫無預兆下便癱瘓半天,越洋千里而至的一小卷菲林,反而讓他們感受到久違的「實在接觸」,互訴心聲。
Film Swap|Hong Kong X United Kingdom
發起人:Eva Leung
參與攝影師:RCKY、Winti L、Tsz Shing Yip、Maximillian Cheng、Mao、Cathode Ho、Q. Wong、Hiuman
詳情:www.overlappingpiec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