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趟菜市場,與一眾菜販交談,我們會找到鹹水草的用途,綁餸以外仍可織菜籃和草蓆。一向銷售日常用品、懷舊古物的朱榮記,保留了買一個少一個的舊式鹹水草餸籃。從老闆朱耀昌口述的歷史中,反映出鹹水草興盛的始末。當時鹹水草無本,唾手可得,自然成為上菜市場買餸的恩物。無膠袋,無紙袋的日子裏,柔韌的鹹水草成為唯一、方便攜帶的包裝素材。後來有膠又有紙,一條水草包肉、魚、菜相對又不美觀,剎那間被淘汰。
話雖如此,價廉物美的鹹水草在盛行之時,曾經很貼身,更演變過不同的副產品。我們知道原始的會以一條水草紮起餸菜,時尚的把一條條水草織成餸籃,甚至織成草蓆,在夏天乘涼。傳統水草織成的餸籃做法有別於方間看到的草袋,特別在需要壓扁每根粗壯的鹹水草,縱橫交錯的織成袋身,配合織辮子方法分成兩個手挽,質感柔軟,可以摺疊也可以延伸,質感柔軟輕盈。扁草織法要求甚多,由選草開始,要求條條粗幼要相同,色澤要均勻,主要用上草的底部和中部位置,確保耐用。餸籃用的日子愈久色澤愈啡,更有韻味。而且相對實用,草身瀉水,盛載食物後不怕污糟,以清水輕輕洗刷即可。可惜這種扁草織法已經失傳,大概與鹹水草供應量有關。
廿年前手織餸袋、草蓆
鹹水草指的是在鹹淡水交界生長的水草,草身硬而粗壯。以往廣東東莞和越南均有栽種,但現在主要生產地只剩越南。部分內地地方則以純淡水取代,種出來的鹹水草相對幼身,色澤帶綠,韌度較低。可惜原材料難找到有質素的,加上製作上以機器代替人手,沒有了挑選水草的過程,所以織出來的草蓆色澤、粗幼參差,手工大不如前。久而久之,在社會被遺忘和淘汰。但正如朱老闆的講法:「水草是我們大家所認知的東西,有人會說它沒有價值,也有人會認為它價值在於為我們日常生活帶來轉變。由無東西揸手到有水草,再演變成其他物料。由舊而新,若果沒有水草,今天又會否進步呢?」
朱榮記
上環水坑口街24-26號
2545 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