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郵報》早前刊登一張北極熊叼着幼熊屍體的照片,畫面血漬斑斑令人不忍卒睹,科學家說,北極熊捕食同類並不常見,直至近年,牠們面對日漸嚴峻的生存環境,飽受飢餓折磨,開始出現自相殘殺,或者各種不尋常的生存狀態。
二○一九年六月十七日,一隻北極熊在距離其棲息地數百里的俄羅斯工業城諾里爾斯克(Norilsk)遊蕩。
二○一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數隻北極熊在俄羅斯北部村落Belushya Guba的垃圾場尋找食物。
二○一六年三月,《國家地理雜誌》探險隊在加拿大巴芬島曾拍下罕見畫面,公熊狂奔追殺北極熊母子,最後將幼熊逼近水中大吃一頓,母熊試圖營救不果,只好逃走。
二○一六年八月十九日,一頭骨瘦如柴的北極熊在挪威的Spitzbergen岸邊筋疲力竭地行走。
二○一六年六月廿九日,挪威斯瓦爾巴羣島的冰融,導致一隻北極熊無法前往可以獵食的棲地。
沒有海冰 北極熊無法覓食
「這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個強烈警號。」前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環保組織「350香港」召集人李偉才說。一隻又一隻瘦骨嶙峋的北極熊,預示着極地的海冰融化速度不斷加快,甚至已經超過正常值。
「從衞星圖片清楚可見,北極的冰層至少降低了40%。」李偉才說,情況意味北極熊的海冰棲息地(sea-ice habitats)大幅減少;同時,季節性海冰比以往更早融化,更晚結冰,導致北極熊逗留在陸地上的時間愈來愈長,甚至得在少有涉足的城鎮尋找食物。
然而,北極熊需要海冰。
海冰是北冰洋的一部分,亦是北極熊長期生活的家園,日常依賴在海冰上捕捉獵物,其方法以「冰釣者的守株待兔技術」伏擊海豹,在海冰上等候數小時,觀察冰面隨時出現的圓錐形呼吸孔,當海豹浮上水面呼吸,北極熊便會利用前爪打向海豹的頭部,咬住其頸部拖上冰面。透過這種獵食方式,牠們獲得身體所需的脂肪和養分,海冰可說是北極熊覓食的「餐桌」。
「如果冰層減少和支離破碎,北極熊需要長途跋涉去尋找獵物,而在低溫中游泳會消耗大量體力,甚至可能引致死亡。」李偉才說,北極熊在海中溺亡的報道並不罕見,因為牠們游泳的路程太遙遠,超出牠們負荷,最後只能筋疲力竭地在海中「陣亡」。
此外,季節性冰帶會在夏季完全融化,那時北極熊要靠體內的脂肪(每天消耗約一公斤)存活,直至秋季來臨,海面重新結冰,牠們才能覓食。不過,隨着氣溫升高,海冰早融晚結,牠們等待的時間愈來愈長,《科學》期刊去年一篇學術研究指出,愈來愈多的北極熊將面臨餓死。
目前,野生北極熊的總數量只有大約二萬五千隻,牠們在二○○八年被定為瀕危物種,納入在《瀕危物種法》的保護範圍。
北極熊受害之後輪到誰?
海冰棲地日漸縮小,北極熊甚至會闖進民居。去年六月,俄羅斯北部小城市諾里爾斯克(Norilsk)便有一頭北極熊在街道上行走,牠當時看起來飢腸轆轆,極度虛弱,一度躺在路上好幾個小時,讓經過的路人大感訝異。
科學家估計以目前北極海冰的融化速度推算,到二一○○年北極熊便會絕種。然而,人類會否從中獲得啟示,知道氣候持續變暖的受害者並不只有北極熊?
「我們知道,氣候變化來自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水平急升,溫室效應加劇,導致全球暖化。當中的元兇,正是來自人類不斷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李偉才說。
他續指,化石燃料佔人類使用能源的80%,導致每年排放至大氣層的二氧化碳已達四百億噸(約等於三十萬艘郵輪的重量),由於溫室效應不斷加劇,海平面因着海水的膨脹和高山冰雪的融化,上升了近廿五厘米。
三月初,一篇刊於《自然》雜誌的評論亦警告,人類只剩十年時間去實現《巴黎氣候協議》「限制升溫在攝氏二度內」的目標,若無法如期達到目標,各種環境生態災難將接踵而來:殺人熱浪、龐大的山林大火、曠日持久的大旱、嚴重的洪災,以至破壞力愈來愈強的超級風暴。
「我們要留意,『限制升溫』的目標,是以一八五○年左右(約十九世紀中葉即工業革命前期)的平均溫度作為基準,至今地球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攝氏1.2度,實際上,我們僅餘攝氏0.8度的控制範圍。」
升溫失控 太陽能是否可救地球?
李偉才表示,《巴黎氣候協議》中,還有一個「限制升溫在攝氏1.5度之內」的理想目標,因為,如果地球的平均溫度升逾攝氏兩度,便很可能導致地球上的「凍土」(tundra)全面融解,繼而釋出大量甲烷。
「甲烷是一種十分厲害的『溫度氣體』,一旦進入大氣層,帶來的增溫效果比二氧化碳大二十多倍,引發「失控的溫室效應」(runaway greenhouse effect),屆時格陵蘭冰雪的全面融化,海平面會上升七米,數以百計的沿岸城市(當然包括香港)將永遠被海水淹沒……」
他說,假如人類要阻止災劫的發生,就必須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於二○三○年時減至二○一○年排放量的一半,並於二○五○年之時減至零;而目前人類刻不容緩的工作就是,既要保障能源供應,也要盡快取締化石燃料,開發沒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等。
他稱,專家研究顯示,地球每一個多小時所接收的太陽能量,其實足夠人類全年所用。比如在撒哈拉沙漠陽光最猛烈的地方,以一個邊長六百公里的正方形面積來接收能量,便足夠全世界使用。
「或許,大部分人會覺得這些建議是胡說八道,但這次瘟疫給了我們一個老掉牙的教訓:幸福不是必然的。」他說,不少學者亦指出,人類力挽狂瀾的「機會窗口」已經愈來愈窄,假如仍是無動於中、置之不理的話,「那就是全球『真攬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