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各大學的校政、管治以至人事變動,備受關注,不時成為報章頭條。十一間大學的現任校長,除樹仁大學的胡鴻烈和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其餘九間大學校長就任時間由不足一年至五年不等。作為大學祭酒,任重道遠,他們上任的演辭堪稱重要文憲,或字字珠璣,或微言大義,或發人深省,或語重心長,香港大學以至我城未來路向,窺豹一斑。見其大略。
各篇演辭,重點不一,不少談及未來、變化、人才等要素,亦有論及國際視野、科技、大灣區和國家安全教育等元素。
香港十一間大學校長及其上任時間一覽:香港大學張翔(2018);香港中文大學段崇智(2018);嶺南大學秦泗釗(2023);香港浸會大學衞炳江(2021);香港樹仁大學胡鴻烈(2014);香港理工大學滕錦光(2019);香港城市大學梅彥昌(2023);香港科技大學葉玉如(2022);香港教育大學李子建(2023);香港都會大學林群聲(2021);香港恒生大學何順文(2014)。(按:根據創校年份排序)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2018)
「我們要把香港大學建成爲最優秀的學府,任重而道遠。我們不單培育新一代的領袖人才,更要在香港、大中華地區以至全球,發揮影響力。」
——節錄自張翔2018年就職講辭
「你們必須適應時代不斷變化和種種不確定性,為未來做好準備。敞開心懷去接受並探索無盡的可能性!充分利用港大爲你們締造的眾多機會,因為擁抱的可能性越多,我們就越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節錄自張翔於2023年入學禮講辭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2018)
「中文大學真的是一部學問的大書!它的宗旨及佈局,由創校先賢一一編訂,再由一代一代的學生、老師、主管人員及員工按步就班付諸實施。我一章一節地細讀,領悟良多,今後,它將繼續啟發我及指引我,帶領大學展開新的一頁。我已準備就緒,與大學共同迎向新時代的挑戰,遞添優勢,更上層樓,並延續我們珍視的傳統……要為這部偉大著作續筆,我自知道遠而任重,必須為其注入新的文字、新的思維,才可追尋新意,開啟新天。肯定的是,前面等著我的,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少年時離港留學。今天可以站在這裡,對我來說是一個奇妙的旅程,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歸屬感。今天歸家,也把我帶到大學的核心使命、核心業藝及核心價值。對於社會交付給我們的年輕學子,我們負有極大責任。曾出任英國首相的Benjamin Disraeli 說過:「一個國家的青年,是後世的受託人。」我們的任務,便是要保證經我們培育的後世受託人,是學養俱備、有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節錄自段崇智2018年就職講辭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2023)
「我們在堅守大學核心價值和使命時,亦必須知所適應及與時並進;在致力培養歸屬感和認同感時,亦要擁抱多元和懂得包容;我們固然要維持學術誠信和品質,但亦必須追求卓越和創新;我們在積極提高聲譽和影響力的同時,亦必須平衡本地相關性和全球影響力。」
——節錄自秦泗釗2023年就職講辭
「第一,我們銳意建立傳統課程與數字化之間的融合。嶺大為全校師生免費提供ChatGPT和GPT 4.0,讓大學社群走在數位創新的前沿;第二,嶺大致力提供真正的博雅教育氛圍,讓學生自由選讀跨學科的科目,積極培養他們明辨思維的能力,裝備他們具競爭力的專業技能;第三,嶺大必須加強與地區和全球融合。從地理位置而言,我們是離深圳最近的本地大學,亦是通往北部都會區的重要窗口;第四,我們要融合嶺大135年的豐富歷史和遺產,秉承『作育英才,服務社會』的校訓。」
「教育是用來改變世界最強大的武器。」
——節錄自秦泗釗於2023年畢業禮講辭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2021)
「我接受這項新任命的時候,世界正瞬息萬變,變化之快甚或是前所未見。」
「科技提供構建的工具,人文科學卻可以讓我們知道我們需要構建什麼和構建的原因。科技和人文科學的微妙關係對推動社會邁向正面發展舉足輕重。……作為大灣區高等教育界的重要成員之一,浸大亦需把目光放遠,與國家進行更深更廣的交流。浸大早於2005年已經成立聯合國際學院,是香港第一批與國內大學建立夥伴關係的院校;我們亦已在深圳及常熟成立研究院,以期進一步提升我們的科研能力及加速知識轉移。
我們非常高興知悉國家在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中詳列了國家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定下計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以及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藝術、文化、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都是浸大的強項,因此,我們非常期待可以在這些重大發展方向作出貢獻。」
——節錄自衞炳江2021年就職講辭
「在座各位是疫後首批入讀浸大的本科生,是浸大非常獨特的一代學生,因為在過去數年,你們經歷了無數考驗,一方面要兼顧學業,同時要應對前所未見的許多劇變和挑戰,但你們仍然以無比的毅力和勇氣一一克服,能夠走到今天,證明你們堅強、成熟而且能幹有為,已經準備好迎接人生的新篇章。」
——節錄自衞炳江於2023年開學禮講辭
香港樹仁大學校長:胡鴻烈(2014)
「鍾校長與我成長時,遭遇山河破碎,戰火連天的景況。我們最終幸運完成學業、出國進修,來港工作。對於中國人的身份,一直深感自豪;對於中華文化之深奧,從來珍而重之。居住於香港中西文化交集的社會,家國情懷愈益堅定穩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樹仁的故事,由信念出發:因為相信所以懷抱希望;因為力行故此感動人心;因為堅持終於開花結果。」
——節錄自胡鴻烈2021年就樹仁大學50周年誌慶感言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2019)
「未來數年,理大將拓展環球聯繫以提升影響力。善用龐大的國際網絡不但可以推進學術交流,也能加强學生對多元文化和更廣泛社會議題的理解,令他們拓闊國際視野。在區內,把握大灣區建設帶來的機遇既有助於理大的長遠發展,又對大灣區的整體發展有所裨益。理大在未來數年的策略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提升大學在大灣區的角色。他將帶領理大積極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在人才培育、科學研究和知識轉移方面為大灣區的發展作出貢獻。」
——節錄自滕錦光2019年就職講辭
「非常感謝校董會的認同和支持,展望未來,我將繼續竭盡全力,秉承校訓『開物成務 勵學利民』的精神,和理大同仁攜手帶領理大在教育、科研、創新創業方面再創輝煌,將理大建設成為創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學,為香港、國家及世界的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在教育方面,理大將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在科研創新方面,理大將緊密配合社會的需求,為香港的發展和國家的科技自強自立貢獻力量。」
——節錄自滕錦光2023年獲續任後講辭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梅彥昌(2023)
「大學可謂是世界上最穩定的機構之一,但我們面對的卻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未來。」
「本著香港社會的進取精神,我希望轉化挑戰為機遇,讓城大能引領風潮、不隨波逐流,在 未來世界中重新定義大學的角色。我們銳意拓展更多空間、聘用更優秀的教研人員、吸引更佳的學生、成就更好的研究項目,和更創新的成果,並進一步提升我們的國際排名,把 以教為中心的環境轉化為以學為中心。凡此種種,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香港的年輕人和他們區內的夥伴帶來希望,一起實踐理想和創造更美好的社會。」
——節錄自梅彥昌2023年就職講辭
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2022)
「科大成立之初已有明確的使命,就是要成為香港第一所研究型大學,採用前瞻的教學法培養新一代人才,推動香港走向知識型經濟。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我,那時看見有機會為這裡的創新科技發展作出貢獻,實在感到興奮。」
「早前港科大(廣州)開校,加強了我們與大灣區的連繫,亦標誌著科大新的發展篇章。港科大(廣州)將會與清水灣校園優勢互補,將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願景、國際視野和世界頂尖課程推廣到內地。」
——節錄自葉玉如2022年就職講辭
「今天,我們齊聚一堂慶賀你們學有所成,同時亦要頌揚教育的變革力量。教育除了傳授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為每個人打開機會之門,讓他們各自創造美好的未來。」
——節錄自葉玉如於2023年畢業禮講辭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2023)
「為配合國家的策略性發展,教大致力立足於粵港澳大灣區。」
「為回應教育局制訂的教師專業操守指引,教大已檢視教師教育課程,豐富相關課程內容和課外活動,尤其著重培育符合社會及國家期望,並擁有專業操守的教師。」
「此外,我們亦將成立一所專責國民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的中心,在校內及社區推動有關工作。」
——節錄自李子建2023年就職講辭
「升旗儀式有助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在開學日舉行升旗禮,別具意義。」
「我們將繼續強化教師專業、拓展教育科技,開展更具影響力的科研和教育,亦會加強與內地及不同國家的連繫,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培養學生成為一個貢獻社會、立足國家、面向世界的優秀公民。」
——節錄自李子建於2023年開學禮講辭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2021)
「我相信從事高等教育工作時,要直接與學生和各持份者溝通,細心耹聽他們的需要。」
「我會致力鼓勵學生放眼世界,尤以國際視野為重,培育他們的創新及科技能力。」
——節錄自林群聲2021年就職講辭
「今天,世界的發展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得多。 你們這一代不僅要與人類同胞合作,還要與人工智慧 (AI) 合作。」
——節錄自林群聲於2023年畢業禮講辭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2014)
「學院的願景與核心價值,與我自己一向的大學教育理念十分吻合,就是培育香港年青一代成為有獨立思考、有創新精神、有人文關懷、有道德操守和社會責任感的專業人才。」
——節錄自何順文2014年就職講辭
「在一個以財富、名譽、權力和社會地位等指標來衡量成功的世界裡,人們很容易忽略真正重要的東西。事實上,對不同人來說,成功有不同的意義。成功可以是非傳統的、非物質的和無形的,例如尋找快樂和愛、過簡單的生活、建立緊密的關係、實現個人興趣和發揮潛能,以及回饋社會。於我而言,成功是根據我們的價值觀和熱忱所作出的選擇,並為他人和整個社會的福祉作出貢獻,無關財富、名譽或權力。」
——節錄自何順文於2023年畢業禮講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