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能 X 李健和:從政府大球場光輝歲月,到缺中型賽場、訓練場地,談港足將來——旺角大球場、啟德體育園容得下足球賽事嗎?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李德能 X 李健和:從政府大球場光輝歲月,到缺中型賽場、訓練場地,談港足將來——旺角大球場、啟德體育園容得下足球賽事嗎?

03.05.2024
梁俊棋、《明報》資料室、網上圖片,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9

回顧

從政府大球場到香港大球場,這個位於鬧市一隅的球場在近七十年間,見證着香港足球發展的不同階段。舊大球場在改建前的三十九年間,進行過許多場精采賽事,記錄了港足一段輝煌時期。資深足球評述員李德能在改建前後的球場閱球無數,對「舊大球場」顯然感情更深。他說:「舊大球場給我記憶最深,真係走入去時,未至於顧盼自豪,不過是多了一種球迷的期盼,還有一些滿足感。」

港足與外隊「有得打」的年代

他先粗略形容:「(上世紀)七十年代精工,八十年代主要是南華,之後有一段時間統稱為東方王朝(按:九二至九五年)。」他憶述,精工當年大花金錢邀請外隊來港踢表演賽,許多當時得令的球星都曾在大球場亮相,「包括還未大紅大紫的馬勒當拿,踢小保加;已經大紅大紫的奇雲基瑾、漢堡。告魯夫已近暮年,去了美國踢外交家,外交家來港對精工。」

他說,球迷所以感到自豪,因為外國球星與香港球員交換錦旗、擲毫時,感覺大家「咁高咁大」,舉例說胡國雄與告魯夫除身形相似,球技亦不相上下。「我們不會感到很『矮』,我們隊精工可以贏你的,同你有得打的。」三屆足球先生、人稱和仔的李健和效力東方時期,曾兩度與曼聯交手,亦曾迎戰利物浦、熱刺等勁旅。他後來轉會南華,對戰車路士與球星正面交鋒。他憶述:「嘩,維埃里嗰個身形、速度力量真係誇張。我都唔慢㗎,但一踢落去呢,都仲係爭啲。」

人稱「和仔」的李健和87/88年入選香港隊。(網上圖片)
人稱「和仔」的李健和87/88年入選香港隊。(網上圖片)
李健和年輕時期與朋友難得合照。後排左二為李健和,前排中央為山度士。
李健和年輕時期與朋友難得合照。後排左二為李健和,前排中央為山度士。(網上圖片)

舊大球場上的那段風光,折射了香港經濟發展與轉型。德能解釋,當時港足隊伍主要分三類:怡和、九巴、鐵行等因老闆熱愛足球投資的「企業隊」、精工與快譯通等「消費品隊」,以及南華、愉園、光華、東昇等「老牌體育會」,球會間形成激烈競爭。

其中,精工與快譯通等品牌成功借助投資球隊刺激銷量。電子辭典由好易通先行,快譯通所以能後來居上主導市場,德能認為很大程度歸因「隊波成功」。精工亦採用同樣的成功方程式,「精工錶其實是平錶來的,但黃創山真係厲害,不惜工本,與其賣廣告,他拿那筆錢來打隊波,千萬大軍,星光熠熠,結果令精工不止在香港成為班霸,在亞洲也有名。消費者就係咁,隊波勁,連你隻錶都覺得是名牌。」

創立於一九七零年的精工足球隊,曾連續七年奪得甲組足球聯賽冠軍,品牌銷量亦隨球隊名氣大增。(圖片由《明報》資料室提供)
創立於一九七零年的精工足球隊,曾連續七年奪得甲組足球聯賽冠軍,品牌銷量亦隨球隊名氣大增。(圖片由《明報》資料室提供)
創立於一九七零年的精工足球隊,曾連續七年奪得甲組足球聯賽冠軍,品牌銷量亦隨球隊名氣大增。
精工錶隨着足球隊成功,銷量大增。圖為一九七二年《明報晚報》廣告。

球壇到九十年代卻吹起了淡風。一九九四年建成的新大球場,正正見證由盛轉淡的過程。新大球場第一場正式球賽全場滿座——李健和亦有參與其中,東方與森多利亞對壘,敵方有林巴度、柏列、文仙尼等赫赫有名的球星,最終東方以1:4落敗。李健和說:「我們都有射門的,不過我們的把握力真係唔夠。」那場球賽是德能首次進入新大球場採訪,全場爆滿的空前盛況教他記憶猶深。

攝於舊大球場「講波箱」。德能形容「講波箱」設計奇特,門口設於其天花,須由觀眾席走到箱頂如打開蓋子般攀梯子進入,如遇上雨天,狀甚狼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攝於舊大球場「講波箱」。德能(圖右)形容「講波箱」設計奇特,門口設於其天花,須由觀眾席走到箱頂如打開蓋子般爬梯子進入,如遇上雨天,狀甚狼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製造業北上 球壇淡風起

八十年代末全華班政策,球賽可觀性及球迷投入程度隨着企業老闆投資意欲減少而大打折扣,身歷其中的李健和目睹不少年輕本地球員因減薪、看不到前景,無奈轉行。德能另指出,九十年代製造業逐步北移、經濟轉型更為足球發展帶來沉重打擊。「香港的經濟空洞化,一下子都走晒去地產和金融,這些是不用足球做宣傳的。」

二人坦言,回望這些年,改建後新大球場舉行的重要本地賽事並不多。一九九四年森多利亞訪港之後的,已到二○○九年東亞運決賽,港隊主場對日本,在奮戰一百二十分鐘後,以互射十二碼擊敗對方。

新舊大球場加起來歷史不過七十年,德能認為大球場的標誌性重於歷史性,對香港球員來說能夠登上大球場,就好像日本棒球員一生宏願就是要打一次甲子園,或者英國足球員希望進軍溫布萊一樣。「直接啲講,大球場近幾年來標誌性的意義,都逐步降低了。聯賽沒有決賽,得三個盃賽決賽,上屆全部在旺角場打。」至於何時開始出現轉變,二人均說非因一朝一夕的政策所致:「而是你每年都會想,都係得咁少人睇,在旺角場會更熱鬧。如果四千人在大球場,很冷清。」問到對大球場可有不捨,他們搖搖頭。德能說:「你不會眷戀一個設施,你最多會記掛在一個設施裏面發生的事,經歷過的事情。」

7
德能與和仔一同回顧昔日大球場發生的經典場面。

展望

不反對「多用途」 可分散負擔

「單從將大球場縮少到萬五個座位,再加條跑道,我是不反對的」,德能說即使「無咁好睇」也尚能接受。「只要它仍然是個足球場,我覺得都ok的。」他指出,改建計劃引起了行內「為收返灣仔運動場,擴展會展中心」的憂慮,認為如果屬實,對足球發展極為不利。灣仔場是本地現時極少數沒足球踢的運動場,而標槍、擲鐵餅等田項與足球其實不相容,李健和說:「鉛球太重,一個個窿」,解釋草地平整對球賽非常重要。

李健和認同要顧全大局,說自己不會只顧足球,指其實田徑也很缺場。「你數一數香港有幾多個田徑場?小西灣、黃竹坑、灣仔,只有三個。有幾多間學校?咁多學校,搞一個運動會,得三個運動場俾你,淨係排隊都排死你了。」他認為一項運動能獨佔一個場地固然理想,但亦理解土地有限,指不介意大球場改為多用途運動場,可分散負擔,讓更多人有機會使用。「整多個出來沒問題的。只不過你唔好多咗呢個,就收嗰個。」記者向文體旅局追問,回覆指政府現階段沒有計劃改變灣仔運動場的用途。

近年本地足球賽事甚少於香港大球場舉行,入場觀眾少,門票收益難以抵銷場租是一大原因。二人因此擔心啟德體育園五萬人場館,球賽主辦方亦未必能夠負擔。德能說:「雖然未公布收費,但你估都估到啦,還要是商業營運,收費點可能低呢?大球場現在用公家錢,都收你十幾萬起碼,體育園仲邊有波你踢?」他們憂慮如灣仔運動場被收回用地發展,大量學校運動會及其他田徑賽事須移師大球場;當一般足球球賽既沒法負擔到體育園比賽,「過勞」的大球場又不足以消化球賽,兩頭不到岸,後果堪憂。

建議擴建中型旺角場

改建大球場引伸中型場地不足的討論,二人提出不妨也將旺角大球場改建。他們認為它原有設計有許多缺憾,亦有空間加建座位。德能批評旺角大球場設計忽略了實際用家需要,除了照明燈的投射「有影」、上蓋漏水,還有球員通道截斷行人通道衍生疏散上的安全隱患等問題。二人更指,行人通道設於看台前方極其荒謬,德能解釋:「所有球場不論新舊,觀眾都是向後走的。你留一條五米通道,那裏浪費了多少座位?」此外,原設計沒有廣播室及記者席,都是後來才加設的,德能批評這種「後加」方式,結果卻犧牲了本可賣「貴飛」的黃金地段。

旺角大球場舉行座位共有6,664個,大型賽事往往逼爆,未能應付所有觀眾需求。(圖片由《明報》資料室提供)
旺角大球場舉行座位共有6,664個,大型賽事往往逼爆,未能應付所有觀眾需求。(圖片由《明報》資料室提供)

訓練場地比宏偉球場更重要

問到香港大球場改建對本地足球發展帶來的影響,德能指大球場一直以來的定位是「national stadium」,認為一個球場不管有多宏偉,多大或多小,其實不是最關鍵的。「最致命是沒有球場─不是沒有比賽球場,是沒有訓練球場。」

他們回顧本地專業球會,擁有自家健身室的球會不多,理文與流浪只是少數。「一個專業的足球隊,無場地練波,又無地方做體能─都唔好話有無地方休息,無宿舍,或者無一個基地,係永遠無辦法令球隊的戰鬥力真正提升。」德能說。除了傑志以十年租約有限期地獲得自己的訓練中心,東方也在積極覓地建設體育館。至於大球場改建後可會幫上忙,兩人均不予厚望,說是杯水車薪。「比賽球場不會用來練波,就算國際賽都是,一個真草球場,原則上一星期的使用時間大概七個小時。」德能解釋,為保持草地質素,大球場將來亦無法大量使用,不過若政策上能配合,他希望每個月可撥出若干時間給港隊使用。「香港隊也不是一年練波練到黑,有賽事才組隊,組隊才訓練,其實需要的量不會很大。」他又指,再加上女子隊、青年隊,每星期給港隊使用幾小時,已經「阿彌陀佛」。「至於超級聯賽球隊(的訓練場地),我也想過(如何解決);但是任我點想,都想不到。」

10
梁俊棋、《明報》資料室、網上圖片,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此焦點之延伸閱讀
返回焦點
香港大球場 See You Again!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