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過兩天便是清明,新界不少圍村人都有做「清明粄」(俗稱「清明仔」)的習俗,說村民吃了可驅邪避害。眼前的蘇媽媽就是仍會堅持每年親手做清明粄的主婦。「以前在沙頭角木屋長大,每逢清明,我們都會在田邊、路邊摘艾草、粗麻葉,回家製作。不過,現在的艾草亦不似得從前,味不復當年香。所以很多人都以粗麻葉代替。把它磨成粉製作,草味清香,也有青青綠綠的色彩。」她補充說。清明粄一個十元左右,但製作起來卻費時又花工夫,做一回用上大半天。
灶頭上,傳來嚯嚯的切菜聲,鑊也燒紅了,蘇媽媽女兒Polly拿起鑊鏟,一手把乾葱粒落鑊爆香,再把菜脯、蝦米、瑤柱、鹹蛋黃和叉燒粒一併炒。而蘇媽媽沒有閒着,她在把打得幼細的粗麻葉與糯米粉混合,再將一鍋剛燒熱的片糖水逐少撞入粉中,用一雙厚實的手慢慢把粉搓成柔軟的糰子。「每份糯米粉糰都放入三匙炒香了的餡,再將它收口,輕輕一壓成扁圓狀。」聽來雖然沒什麼特別,但蘇媽媽的手藝嫻熟俐落,那都是幾十年積下來的功力。「只 要放在蒸架上,入爐蒸它一刻鐘便可以!」
入爐前,一個個清明粄都是蒼翠的,但蒸後顏色卻變得深沉,墨綠油亮。咬開煙煙韌韌的外皮,舌尖先是嘗到清冽的草香,繼而是鹹鮮甘美的叉燒餡,「因為裏面都加了鹹蛋和菜脯,分外好吃。」
話說開來,清明粄這東西乃源於周朝「寒食三日」的傳統,人們因為不以火煮食,只能吃先蒸煮好的熟食充飢。後來清明節與寒食節結合,所以有些地方會吃冷食,清明粄也成為掃墓、拜祭或踏青時的食物,而客家人又以此為應節小吃或祭祖食品。如今寒食文化消失,吃清明粄的習俗也漸漸減少,已經很少人懂得製作。難怪年輕的Polly慨嘆:「若我不學,將來還會有多少人做呢?」
So Good So Yummy
大角咀櫸樹街64號富多來商場二期地下13號舖
6427 9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