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光管的出現,可追溯到十九世紀末。歐洲國家運用氫氣通電後會釋放紅光的特性,開始製作商業性質的霓虹燈。透明玻璃管內盛載各式各樣的化學氣體,成為日後霓虹招牌的雛形。隨着科技發展,化學家發現透過加入熒光粉,霓虹發光的技術延伸出更多色彩變化。
中產興起 消費蓬勃
二、三十年代,歐洲霓虹招牌普及至上海,至五十年代後期漸漸傳入香港。霓虹招牌其後在香港冒起,標誌香港工業邁向蓬勃。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簡述霓虹招牌與本地發展的緊密關聯。
「二次大戰後,勞工自由就業,達至穩定的收入和儲蓄,造就了中產階層的湧現。本地消費市場亦連帶具宣傳作用的招牌一同冒起。」霓虹招牌常見於世界各地,然而環觀全球,獨是香港的街景別具特色,讓人過目不忘。層層疊疊的招牌,總被印刷在明信片上成為香港的地方標記。令人詫異的是地方特色背後原來了無規劃,李浩然坦言霓虹招牌一直隱藏潛在危機。「英政府於六、七十年代意識到香港將要歸還中國,管制上也偏向寬鬆。在『賺錢至上』的大前提下,商戶無視結構上的問題,務求在短時間內促使經濟高速發展。」
|又要大又要搶眼|
六、七十年代香港社會一片動盪,針對公眾安全、環境污染及管理等方面的法例都有欠完善。「當時未有互聯網,唯有依靠大型招牌作為地標,留下深刻的印象。」有鑑於商業競爭,店舖爭相聘請師傅製作特別又搶眼的招牌,吸引顧客。「傳統招牌由生鐵、國鐵製成,當時要達到顏色效果就只有霓虹獨攬市場。」當時的食肆、夜總會、國貨公司、外資企業等紛紛開始使用霓虹招牌作招徠,更抱「鬥大」的心理,形成巨型招牌橫跨街道的現象。在狹窄的街道空間裏,招牌數目不斷上升,自然出現互相遮擋的情況。由於當時缺乏建築規限,商戶用層出不窮的招數,把招牌特色化和突出自己的形象。因此招牌的大小便成為一場品牌面子和企業形象的比併,「捨得花錢度身訂造霓虹招牌的商戶,例如百貨公司、酒樓等,都是主打高消費的行業,以霓虹招牌來確立行內的地位。」
|街道文化使命|
但李浩然認為,霓虹招牌只是某個時代衍生出來的產品,被社會淘汰乃是大勢所趨。「霓虹招牌隸屬於某段時期的香港,在政局混亂不堪的狀況下產生。即使視之為文物,過了特定的階段也要面臨淘汰。」他擔心早年建成的霓虹招牌欠缺精密計算,多年來歷盡風吹雨打難免有倒塌的風險。曾在九十年代初參與元朗廣場招牌設計的他,亦發現從工程師、建築師乃至承辦商,無一願意承擔招牌安全的責任。從保障公眾安全的角度出發,李浩然贊成政府清拆被東主閒置半空的霓虹招牌。
李浩然認為,雖然霓虹燈是香港街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歷史價值毋庸置疑,但文物保育並非盲目地保留存在的事物。「文物保育不只是談及物件存在過的痕迹,而是應追根究柢探討其背後的存在因素。」留不住實物,李浩然鼓勵公眾身體力行,用拍攝或文字的紀錄方式,把霓虹招牌的風光留存後世。「即使霓虹招牌逐漸被先進的科技取替,但我們不能否定霓虹招牌於香港風魔一時的歷史。」
|霓虹招牌的條例修訂|
屋宇署於2013年9月2日實施的「違例招牌檢核計劃」, 也是令霓虹招牌逐步減少的另一原因。據屋宇署數據顯示, 全港約有120,000個招牌, 當中大部分的外牆招牌都是違規,沒經過向屋宇署入則申請問審批,而參與「違例招牌檢核計劃」的招牌,需要符合有關大小、位置、材料、結構等六項條件, 才能得以保留。屋宇署現正逐步清拆有潛在危險的違規招牌,目標是每年清拆1,600個。相信不少霓虹招牌都屬於違規建築物之列, 當中包括六、七十年代無法例監管下建造的大型霓虹招牌,以及一些被棄置的舊店招牌。
高樓廣告至尊
除了大廈外牆的霓虹招牌,樓宇頂部的霓虹招牌也是香港一大特色,不論在維港兩岸,還是飛機從天而降,視線不約而同被這些璀璨的大型招牌所吸引。
|國力的更迭|
大型戶外廣告公司POAD, 負責大部分香港樓頂招牌的製作,打從1991年開始已製作香港第一個樓頂霓虹招牌,POAD總經理Carrie Ng表示, 樓頂霓虹招牌變化不算大,「由於霓虹是發展完善的照明產品,潮流和設計上沒有出現巨大轉變,差別在於落廣告的公司上;從前八十、九十年代,維港兩岸的招牌十居其九都是來自日本的公司;踏入2000年後,日本公司招牌數量開始減少,近年更是寥寥可數,現在主要都是國內和韓國的公司。」
回看九十年代的舊照片,維港兩岸盡是Sharp、Sanyo、Citizen等日本品牌的光影,如今霓虹招牌的地位逐漸被LED取代,昔日的日資公司名字也換上了「正官庄」、「中國中鋼」、「建行國際」、「劍南春」等韓國及中國品牌或企業。
相比街道上的霓虹招牌,樓頂招牌在設計上的限制更大。Carrie Ng指出霓虹招牌主要因應商戶的logo為主,顏色和設計也要跟隨他們的corporate colour,沒甚設計可言,「我們主要的工作是因應客戶logo和名字長短,配合大廈樓頂的尺寸,分佈於不同大廈頂上,例如Panasonic的字數有一定的長度,我們便要找較長的樓頂來配合。」除了尺碼以外,產品種類也是招牌分佈的重點,「灣仔和銅鑼灣主要是消費產品,中環和金鐘則是金融機構。」
|奇招突圍|
屋頂佈滿不同的招牌,要突圍而出,便要別出心裁,「霓虹屬於靜態,閃爍的幅度有限,大多是前後兩層的亮燈次序。2006年我們製作Toshiba霓虹招牌時,把背景切開成為單粒pixel,然後用電腦控制霓虹燈的開關,看起來更搶眼,而某年年尾時更曾替品牌做出countdown的效果。」
位於灣仔的Wynn招牌,也顯露出在logo框架之外的創意,這招牌是將霓虹和燈膽合二為一,「底部是霓虹,然後用燈膽砌出Wynn的字體,再採用電腦控制燈膽的開關,便造出有如在簽名的模樣。」至於尖沙咀的Canon霓虹招牌,則是亞洲第一個可360度旋轉的樓頂招牌,「由於是360度旋轉,令港島和九龍兩邊都能清楚看到這廣告,宣傳效益更大。」
現時的樓頂招牌,LED已取代霓虹地位,除了因為LED價錢逐步下降外,Carrie Ng認為防水是另一重要因素,「霓虹光管跟日常光管分別不大,只是內裏的氣體不一樣。單用一條玻璃管,遇上打風落雨,很多霓虹光管因入水或碎落而需要維修;相反,LED已做到防水技術,更適合香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