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文化藝術的拱廊下,作為藝人的林嘉欣(Karena)既是創作者,也是作品本身的一環,使得她能於不同立腳點記錄藝術劃過的軌迹。今年是她出道的二十五周年,我們抓住這個數字,與嘉欣重遊初入行的經歷和回望二十五歲時的自己。比起開悟的論調,言語間她還保留着那份爛漫直率───樂在其中,大概是嘉欣最與生俱來的創作者素質。
定格到初出茅廬時的心緒,塵封的記憶瞬間浮面。怯嫩的她2001年來到香港,不理家人的反對,任性地闖入演藝圈,浮沉了好幾年才覓得較多的演戲機會,但這樣不代表就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嘉欣自陳頭十部作品都沒有片酬,說生活不艱難拮据是騙人的,唯有懷揣着破釜沈舟的心情走下去。算是一場賭博嗎?她遞上了決絕的眼神:「對!當時我跟自己說:『如果努力過後還沒有成果便離場吧。』那時候我缺乏戲劇基礎,只能默默耕耘;但正因太年輕沒有包袱,反而能撇除顧慮做自己想做的。」走過演藝生涯的荒蕪,那時候的她還不知道,自己的努力終被看見。二十五歲,嘉欣參演了《異度空間》,更因《男人四十》獲得香港電影金紫荊最佳女配角獎,以任性、誘惑的形象走進觀眾的視野,戲路也漸漸擴闊,成為備受矚目的女演員。
或者能躬逢香港電影業之盛的日子已經過去,但眼前的她帶着篤定的語氣說:「我相信香港電影會好。」她從沒有忘記那個滿腔熱血的自己。而演戲之所以誘人,在於它是門統合情感與技巧的學問,淬鍊後會化成養分,滋長在血液之中。
往事一環扣一環,誰也不能斷言這些一點一滴的經驗,是否早就佈好了局,左右將來的思緒和判斷。從過去審視當下,方發現縱使如今嘉欣已轉向以自身的思路創作,演戲打磨出來的技巧依然派上用場:「演戲演的是他人,得把自己掏出來,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世界,所以演員必須要學會聆聽、吸收和模仿,再用自己的方式呈現於鏡頭。」
對攝影茲在茲
現在的她以個人視角切入,用更廣闊的維度委身於藝術,「攝影、兒童繪畫和策展等等都是我的興趣,形式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個目的───表達,在彰顯想法之前,『觀察』是首要。」
談到攝影,多年前一次與寶麗來相機的邂逅,造就了嘉欣在2009年發行的攝影集《VOYAGES》,她把自己所愛的人和事、平淡如水的生活日常顯影保存,回頭看盡是一片甜蜜。後來因為菲林出產進入空窗期,自己的生活重心轉移到家庭身上,寶麗來之夢暫且擱置,但對於攝影,嘉欣還是念茲在茲。如今孩子長大,她終於有餘裕重新拾回興趣,細聽那些蟄伏在內心暗處、渴望創作的聲音,重啟攝影計劃。「《VOYAGES II》和《VOYAGES III》會在今年11月推出,延續影像的故事,它沒有特定的主題或計算,只記載了二十多年來的生活點滴,是很純粹的分享。」
十年築一夢,不長也不短。除了掌鏡,她還分飾攝影展策展人一角,把平面的相片以更立體的方式呈現。不免俗問起相展的意義,是希望帶觀眾進入自己的內心嗎?沒想到嘉欣竟促狹一笑:「不想告訴你,嘻嘻。每張相片都埋藏了私密的情感,細膩而個人;我反而好奇他人觀賞時會萌生什麼自己的想法。」
將領悟交託觀眾,自己只在意如何謙卑地做好作品,25年前如是,今日也同樣。「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已經走到一個怎樣的位置,作為演員或藝術家都應當探索不迭,無止境地學習,利用自己的微力,盡量做個有用的人。」與明周文化一同步向二十五周年,與其說是里程碑,不如稱它為一個將文化傳承的新開始,說到這裡,嘉欣提起了明周文化的意念:
「從人說到城巿,然後又從城巿回到人的所在。」
「雜誌是一個稟承文化品味的載體。如今時裝大牌會跟快時尚(Fast fashion)合作推出聯乘系列,是二十五年前想也沒想過的光景。多得網絡,地球像平面一樣更容易地觸及,我們得以探索、揉合其他文化,伸展視野;明周文化就是有這樣的歷史意義,跟讀者一起見證人、城市與時代的遞嬗。」
數位世界廣袤,這個載體從紙本走到網絡,卻沒有成為式微工業的犧牲產物,堅持出版實體書,意念與嘉欣推出攝影集的想法如出一轍:「到現在我還會手寫筆記,雙手觸碰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不論是明周、明周文化,還是我的攝影集,這種翻書揭頁的感覺會讓肌肉有記憶,使得我們跟書本建立實在的關係。」
花了近一小時話當年,只覺時間的流逝沒有沖淡嘉欣的創作初衷。過往的作品記下一筆筆濃墨,構成現在的林嘉欣。這些憑證,將會一直存在,驅策自己,繼續磨礪。
Credits to:
Curator | Jiff Chung, Styling | Simon Au, Text | Nana Wong, Photographer | Topaz Leung, Photo and Production Team | Studio Tim, Set Design | Point Studio, Photo Retouch | Yin-Retouching, Makeup | Will Wong, Hair | Hin 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