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無聲息地屹立在觀塘海濱約半世紀的九龍麵粉廠,低調到不少行外人都以為廠房早就丟空,就連「好打得」的特首都曾經以為是廢廠,出口術想要保育。其實老廠房是地標也是瑰寶,一直為本地麵粉默默耕耘,幾多包點老師傅一雙皺皮手上的白粉都來自九龍麵粉廠,東南亞以至中東都有捧場客。雖然往日只售大綿袋盛載的巨量麵粉,近日就推出了家庭裝份量。這是老牌麵粉的新出路,也是你左撲右撲尋麵粉的好選擇。
架空小橋 吸入越洋而來的小麥
每次路過觀塘海濱道,走到某一節路段時,總會對頭頂上一條從九龍麵粉廠二樓伸展出的管道橋樑大感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工序,需要從廠內伸出架空橋,直達對面街的空地?跟蕭廠長走入麵粉廠,才知道橙綠小橋輸送的是麵粉廠最重要的小麥。
九龍麵粉廠建廠之時,對街便是海。每當運載小麥的躉船抵港、泊到海傍邊,小橋上的吸管正好垂直通往船艙,左右擺動,直接以強風把小麥吸進廠內。後來觀塘填海,拉遠了躉船泊岸與工廠的距離。廠方考慮過延長工程橋及吸管等方法,最終決定與貨櫃公司達成協議,租用貨櫃從北美運來小麥,並置於觀塘繞道下那片已填成平地、躉船原來停泊之處,繼續經管道「吸」小麥。「改革開放前後,香港有大量貨品以貨櫃出口至外國,臨近聖誕時更甚,貨櫃需要盡快回港再運貨。惟空櫃回港太浪費資源,於是研究以優惠價借櫃,讓九龍麵粉廠把小麥運返港。」方案win win雙贏,於是一直沿用至今。
在設計廠房時,麥倉之高度一般會跟隨廠房樓高而設定,若是麥倉空間不足,便把圓桶的直徑擴之。分成幾層處理的製粉工序亦如是,若把機器都放在同一層,所需空間便以倍數增加。落在寸金呎土的香港而言,向上發展總比打橫來得好,更合符經濟效益。這便成就今日的9層廠房,及那一列並形容為深不見底的高高麥倉。
麵粉是這樣製成的
從海濱道望,直排寫着「九龍麵粉廠」五隻大字的正是存放小麥的麥倉,圓圓有如大水桶的設計使壓力更平均。製麵粉前,小麥先經過「精選」以去除雜物、加水「潤麥」,然後才輸送到5樓進行下一步工序!
跟隨蕭廠長的步伐,便能看到管道中的小麥被投進到機組,由滾輪碾磨成粉粒。這些灰綠色的碾壓機均產自西德MIAG公司,由上世紀中創廠以來一直沿用至今,是不折不扣的老古董。每一壓後,便會立即輸送到樓上,由平篩機緊接一篩。巨大的平篩機以水平高速運轉,內裏藏着有許多網篩,各有不同幼細度,可把粉粒按粗幼分類。粉粒經由清粉機以吸風分類出純淨粉粒、連麩粉粒及碎麩皮後,便送回下層,再度「輪迴」碾磨、平篩、清粉三大工序。相同性質的麵粉會在過程中抽出,從粉芯開始取用,配製成麵粉。
本地豬的伙食也要靠麵粉廠
小麥研磨成精細粉末,可成就出麵粉,剩下的粗粒麥糠,就會售予本地豬農餵豬。逢年過節廠方放大假,製粉少自然麥糠少,豬便會無啖好食。「過往就曾因麥糠不足而要為豬農們向台灣姊妹廠嘉禾訂購麥糠。」
由麥農至麵粉廠,到烘焙店或包點師傅、乃至豬農,正是環環相扣的供求鏈。老廠房依然屹立之時,就算新冠肺炎疫情使全球港口大「塞車」,我們也不必怕要搶麵粉。有豬農在,也能為麵粉廠消耗麥糠,不致浪費。當豬場愈來愈少時,麥糠又何去何從呢?
九龍麵粉廠
觀塘海濱道161號
2547 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