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展覽「行行重行行」 藝術家創作之路是怎樣煉成的
熱門文章
ADVERTISEMENT

香港藝術館展覽「行行重行行」 藝術家創作之路是怎樣煉成的

27.05.2022
1-1

藝術之路,沒有盡頭。道路的起伏,沿途的風景,成就了藝術家的人生突破。
標誌香港藝術館踏入60周年的「行行重行行」展覽,從四大館藏藏品中精選多位知名藝術家鮮為人知的作品,再貫穿七位香港當代藝術家的2022年創作,以藝術旅途的概念展現焦點以外的更多故事。這些藝術旅程所呈現的,不獨是作品的美感與藝術技巧,藝術家的人生故事與創作心路歷程、館方研究的重要發現、中國文物發展的轉捩點,以及收藏家的獨特視野與藝術傳承的關係,這些才是今次展覽的最大觀賞價值。

%e9%9f%93%e5%bf%97%e5%8b%b3-%e8%bf%bd%e9%a2%a81961-%e8%bf%bd%e9%a2%a81998_low

珍貴的館藏透視豐盛的藝術人生

這個旅程故事就從珍貴的館藏開始。香港藝術館策展團隊從四大館藏──中國文物、中國書畫、外銷藝術、現代及香港藝術之中精選知名藝術家吳冠中、周綠雲、陳福善、韓志勳、唐景森等鮮為人知的作品,細說他們藝術歷程上的轉捩點。要看一位藝術家在創作路上的蛻變,從作品背後的故事中最能找到懸念。

%e9%99%b3%e7%a6%8f%e5%96%84-%e8%87%aa%e7%95%ab%e5%83%8f
自學藝術家陳福善的作品(上起)《自畫像》(1948)水彩紙本,《眾生相》(1969)單刷版及塑膠彩紙本。這兩幅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印證了藝術家勇於求變的精神。有「水彩王」之稱的陳福善,擅長寫實水彩,但作品於1950年代起逐漸難以稱得上創新。1962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今香港藝術館)舉辦展覽,其作品更被評為「過時」而未能入圍參展。不過,藝術生涯的低潮卻成了創作路上的轉捩點,陳福善另闢蹊徑,悟出嶄新創作手法,其後畫下不少抽象、奇幻的經典作品。
自學藝術家陳福善的作品(上起)《自畫像》(1948)水彩紙本,《眾生相》(1969)單刷版及塑膠彩紙本。這兩幅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印證了藝術家勇於求變的精神。有「水彩王」之稱的陳福善,擅長寫實水彩,但作品於1950年代起逐漸難以稱得上創新。1962年大會堂美術博物館(今香港藝術館)舉辦展覽,其作品更被評為「過時」而未能入圍參展。不過,藝術生涯的低潮卻成了創作路上的轉捩點,陳福善另闢蹊徑,悟出嶄新創作手法,其後畫下不少抽象、奇幻的經典作品。
%e5%91%a8%e7%b6%a0%e9%9b%b2-%e6%88%91%e7%9a%84%e5%85%a7%e5%bf%83%e4%b8%96%e7%95%8ci
藝術家周綠雲的作品(上起)《我的內心世界I》(1976)水墨設色紙本,《意轉穹蒼》(2006)塑膠彩布本。《意》亦是周綠雲送給香港藝術館的五十周年賀禮,現與觀眾再細味她這一份心意。欣賞周綠雲的作品,往往可透過畫中千變萬化的意象了解她處於不同人生階段時的心境變化。1970年代,對周綠雲而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她創作了不少「黑畫」作品,用沉重的濃墨表達恩師呂壽琨與丈夫楊彥岐先後離世的悲痛。其後,周綠雲從心入手,奮力擺脫負面情緒,晚年心境更是悠然自得,作品更見奔放,追求繽紛的色彩效果。
藝術家周綠雲的作品(上起)《我的內心世界I》(1976)水墨設色紙本,《意轉穹蒼》(2006)塑膠彩布本。《意》亦是周綠雲送給香港藝術館的五十周年賀禮,現與觀眾再細味她這一份心意。欣賞周綠雲的作品,往往可透過畫中千變萬化的意象了解她處於不同人生階段時的心境變化。1970年代,對周綠雲而言是一個黑暗的時代,她創作了不少「黑畫」作品,用沉重的濃墨表達恩師呂壽琨與丈夫楊彥岐先後離世的悲痛。其後,周綠雲從心入手,奮力擺脫負面情緒,晚年心境更是悠然自得,作品更見奔放,追求繽紛的色彩效果。
not-hires-fa2018-0271-%e9%95%b7%e7%99%bd%e5%b1%b1%e7%99%bd%e6%a8%ba%e4%b8%80_trim
中國畫壇大師吳冠中之作,(上起)《長白山白樺(一)》 (1985)彩筆紙本,《晝夜》(2009)油彩布本。吳冠中早期繪畫白樺樹的線條結構剛柔並濟,視覺空間富韻律感。晚年筆下的白樺樹脫離了物象的束縛,更顯肅穆、蒼勁,將白晝與黑夜並列,以抒發對人生朝暮的感悟。
中國畫壇大師吳冠中之作,(上起)《長白山白樺(一)》 (1985)彩筆紙本,《晝夜》(2009)油彩布本。吳冠中早期繪畫白樺樹的線條結構剛柔並濟,視覺空間富韻律感。晚年筆下的白樺樹脫離了物象的束縛,更顯肅穆、蒼勁,將白晝與黑夜並列,以抒發對人生朝暮的感悟。
%e8%bf%bd%e9%a2%a81961
已故香港近代藝術家韓志勳的作品(上起)《追風 1961》(1961)油彩板本,《追風 1998》(1998)塑膠彩布本及拼貼。兩幅風景畫記載了他人生兩次重要的轉變:1960年代初他每逢週末便駕駛電單車到郊外寫生,與畫友結伴同遊,從中領悟到繪畫再不僅是寫生、寫實景,更是寫情意。晚年,他獨自在加拿大生活,重拾風景畫,他以凌厲的筆觸重畫樹林,畫面沉重晦暗,追憶年少輕狂的歲月。
已故香港近代藝術家韓志勳的作品(上起)《追風 1961》油彩板本,《追風 1998》塑膠彩布本及拼貼。兩幅風景畫記載了他人生兩次重要的轉變:1960年代初他每逢週末便駕駛電單車到郊外寫生,與畫友結伴同遊,從中領悟到繪畫再不僅是寫生、寫實景,更是寫情意。晚年,他獨自在加拿大生活,重拾風景畫,他以凌厲的筆觸重畫樹林,畫面沉重晦暗,追憶年少輕狂的歲月。
自畫像在外銷藝術中是難得一見的。外銷藝術畫家啉呱的作品《啉呱自畫像》(1853 / 1854),風格近似英國旅華畫家錢納利,運用強烈的光暗對比烘托鮮明臉孔,營造戲劇化的光影效果。畫框背面題有:「此相係啉呱五十二歲時自己照鏡寫的,咸豐四年寫。」,成為研究啉呱的重要線索。
自畫像在外銷藝術中是難得一見的。外銷藝術畫家啉呱的作品《啉呱自畫像》(1853 / 1854),風格近似英國旅華畫家錢納利,運用強烈的光暗對比烘托鮮明臉孔,營造戲劇化的光影效果。畫框背面題有:「此相係啉呱五十二歲時自己照鏡寫的,咸豐四年寫。」,成為研究啉呱的重要線索。
羅桂祥博士的藏品《刻銘井欄提樑扁壺》(1987),刻有陶藝師顧景舟與韓美林的署名。1979年,羅博士為復興宜興紫砂工藝,以收藏家的身份建議工藝廠挑選二十位最優秀的陶藝師並訂購刻有其陶藝師署名的茗壺。紫砂陶藝有重大的推進發展,緣於羅博士的敢為決定以及非凡視野
羅桂祥博士的藏品《刻銘井欄提樑扁壺》(1987),刻有陶藝師顧景舟與韓美林的署名。1979年,羅博士為復興宜興紫砂工藝,以收藏家的身份建議工藝廠挑選二十位最優秀的陶藝師並訂購刻有其陶藝師署名的茗壺。紫砂陶藝有重大的推進發展,緣於羅博士的敢為決定以及非凡視野

以創作回應時代當下的轉變

展覽以「行行重行行」命題,由展覽首席藝術家、本地設計師蔡劍虹構思:「展覽是談藝術之路,說藝術家在藝術人生路上的經歷和轉變。整體理念是在做一個故事,其實好似在拍一齣戲。展廳是故事的背景,我們找來香港新派室樂組合『海島小輪』創作背景音樂,畫面結合聲音,助觀眾更入『戲』。」

本地設計師蔡劍虹擔任「行行重行行」展覽首席藝術家,聯同七位香港當代藝術家以不同媒介的新作品,回應當下的轉變。
本地設計師蔡劍虹擔任「行行重行行」展覽首席藝術家,聯同七位香港當代藝術家以不同媒介的新作品,回應當下的轉變。

行行重行行,藝術即修行。蔡劍虹更與七位藝術家一起踏上藝術之路,歐陽韋漢、陳志强、梁子峰、林宏澤、羅豆、何佩珊及梅詩華,各自透過不同媒介的作品,回應當下的轉變。

人到40歲 疑惑或是不惑

四十歲的你,安於當下的人生方向嗎?1982年出生,剛四十歲的平面設計師梁子峰,對「四十不惑」存疑,引發創作混合媒介裝置《1982》。「在藝術人生上,我有多個身份不停在游走,藝術創作者、平面設計師、藝術表演者……今次作品正是說自己在創作路上的浮游狀態。」他做了一個實驗,找了四十位1982年出生的男女參與問答訪問,並錄製成短片。而參觀者在展館亦可回答同樣十條關於思考人生的問題,會與短片中男女的答案進行配對,繼而播放答案內容最相近的受訪短片,想大家藉此反思和面對自己的抉擇。

平面設計師梁子峰與其混合媒介裝置作品《1982》,探討四十不惑。
平面設計師梁子峰與其混合媒介裝置作品《1982》,探討四十不惑。

思索自己如何去看和被看

攝影師羅豆現於香港及日本東京兩地生活及工作,因為職業關係,她每天都會以凝視的方式構思如何將人像、故事在媒介中呈現出來,因此延伸創作出《凝視邊界》,思索我們如何去看和被看。密密麻麻的眼睛呈現於110個屏幕上,當觀者走入這個圓環的沉浸式裝置時,就如介入虛實之間,「從私密的凝視變成公開的目光,透過這種凝視和被凝視的關係,勾勒出我們的慾望。」

攝影師羅豆與其錄像裝置作品《凝視邊界》,讓大家思索自己如何去看和被看。
攝影師羅豆與其錄像裝置作品《凝視邊界》,讓大家思索自己如何去看和被看。

藝術創作是生生不息的

建築師梅詩華認為城市生活不應受到商業限制,而藝術是與眾同享的。她創作 《從/重遇》裝置,是讓觀眾可與展館和作品互動。「看過多位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分享後,令我反思創作很多時都是不斷重覆同一個開始,或者重遇同一個過程。這件作品是由室內貫穿室外,外形像一個無限符號,意味着藝術創作是不會停下來的,藝術之路就是一個不會完結的旅程。觀眾可以自由穿梭作品之間,或是坐在其中觀賞它,親近它。」

藝術家梅詩華與其裝置作品《從/重遇》,表達她作為建築師對香港各種狀況的反思及以其設計回應城市的轉變。
藝術家梅詩華與其裝置作品《從/重遇》,表達她作為建築師對香港各種狀況的反思及以其設計回應城市的轉變。
平面設計師歐陽韋漢的海報作品《重 覆》,海報上的字句是受世界各地設計師和藝術家啟發,並以街招形式展示視覺和文字設計效果。他還創作一個擴增實境應用程式,讓部分海報的文字「活」起來,勾畫出「烏托邦」的概念,探討自己和其他設計師或創造者的創作行為如何影響思想或改變世界。
平面設計師歐陽韋漢的海報作品《重 覆》,海報上的字句是受世界各地設計師和藝術家啟發,並以街招形式展示視覺和文字設計效果。他還創作一個擴增實境應用程式,讓部分海報的文字「活」起來,勾畫出「烏托邦」的概念,探討自己和其他設計師或創造者的創作行為如何影響思想或改變世界。
獨立平面設計師和設計研究員何佩珊在這十年來東奔西跑,機場候機室成為她人生歷程的分隔與轉捩點。置身她的裝置作品《時.候之間》之中,可以明快的心境與節奏迎接每個「出發」。你在迎接時候來臨與改變的方式會是怎樣?
獨立平面設計師和設計研究員何佩珊在這十年來東奔西跑,機場候機室成為她人生歷程的分隔與轉捩點。置身她的裝置作品《時.候之間》之中,可以明快的心境與節奏迎接每個「出發」。你在迎接時候來臨與改變的方式會是怎樣?

「行行重行行」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2023年3月29日
地點: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十號香港藝術館地下及一樓別館
查詢電話:2721 0116
網址:hk.art.museum

延伸閱讀
熱門搜尋
回歸25周年 新聞自由 展覽 環保 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