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道食材,江南人與廣府人要求的口 感有着天壤之別。就白鱔而言,相對粵人追求彈性的肉質,江南人更欣賞河鰻軟麋的質感, 比方富商李國寶就喜愛入口近乎溶化的糟蒸河鰻與古式茶燻河鰻。
東來順的行政總廚施師傅分享,他在老 牌滬菜留園工作時,老師傅製作茶燻河鰻,會把鱔件蒸至軟腍才作煙燻,這種風味流行在 千禧年前的滬菜館。隨着客人逐漸年輕化, 「八十後」的食客深受本土文化影響,改而追求Q彈的口感,因此古法河鰻亦逐漸淡出市 場。 為了延續手工菜,不使其失傳,新一代 師傅便把做法改良,增加燻鱔的彈性,以適應市場需求。新法燻河鰻之難,在於鱔件須經醃、風乾、焗、燻的繁瑣工序,要做到魚肉彈牙同時,亦不失茶燻香氣,環環相扣的過程不 能出半分差池。
由於燻魚在加熱後不作任何調味動作, 吃時亦不蘸醬,因此事前的調味功夫,便決定成品的風味。每家菜館都會有獨門的醃製秘方,讓肉厚的鱔段增添醬香。如施師傅就喜歡以濃厚的頭抽與花雕作汁膽,再加入花椒、薑 片、蒜粒去腥,最後落老抽做出本幫菜濃油赤醬的古早味。當中不能說的秘密是下甘筍片, 由於茶燻時會略帶苦味,甘筍的果甜就正好作中和作用。
茶燻的藝術
做好「底味」後須風乾數小時,這小動作很多時被年輕的師傅所忽視,但急急把濕軟的鱔件拿去烤焗,高含水量的魚肉在加熱時,水會破壞纖維,令魚肉變得糜爛,更糟的是表層的糖分未被完全吸收,焗燶是必然結果。 與室溫下吃的冷盤燻小黃魚不同,燻河 鰻是宴客的熱葷,因此吃時必須「熱辣辣」 吃。先焗後燻看似是兩個獨立的工序,實際是 兩者須同步進行,因為要靠時間差來控製魚肉 僅熟,皮脆肉爽的最佳效果。
說的時間差,是茶燻材料需預熱五分鐘, 讓苦味的白煙,轉為富茶香的黃煙。施師傅就趁這個空檔期,把鱔件入爐焗至七分熟。這時 鍋中已傳出茶燻香,鱔件正好回鍋,在燻香稍 迅即逝的黃金兩分鐘內,把茶味迫入魚身。把茶燻時間縮短,能大大減少水氣令魚皮軟化, 而餘溫亦不會令鱔肉過熟影響彈性。成品上桌時不僅燻味四溢,恰當的熱度更令鱔肉爽而富魚油脂香,這是膽大心細下,才能做到色香味兼富的雋品。
東來順
九龍尖沙咀麼地道69號帝苑酒店B2層
273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