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胃部動過刀子,朋友Y兩年間不停進出醫院。前天,又接到她來電,說因吃了薄血藥出現副作用故又要留院。
聽了,自是擔心。幸而,暫無大礙,但醫生需要再作檢查,故出院無期。雖然朋友Y住在公立醫院病房已屬身經百戰,但這次卻叫她叫苦。由於現時公立醫院經常全院爆滿,病人睡在走廊通道已屬常態,而不幸地好友被安排睡在女廁門外。「就算有屏風圍着,但從早到晚都有人去廁所,又大力關門,很嘈吵!遇上半夜有人肚屙,又會傳來惡臭異味,確實難頂,加上護士不時量血壓或抽血,所以一直睡不好,未能好好休息……唉!」她在電話內深深嘆了一口氣。
忙得眼中只看「病」
假如你有到過公立醫院探病,或「入廠」整修的經驗,朋友Y所說的畫面應絕不感陌生和訝異吧!病人太多,病房使用率經常破頂,遇上流感高峰期更儼如第三世界戰場般兵荒馬亂。
還記得3月,我也需留院調校血壓藥物,在接受醫生治療期間,無論在硬件和軟件上,公營醫院都沒真正從病人所感所需的角度而出發,也欠缺人性化,造成只流於治療疾病的層面上,而不同病房、不同醫護在病房實際的管理,差異很大,造成「各處病房各處例」!像看似簡單如洗髮吹髮,這些你我每天都會做的生理需要日常事,原來住院時也可令病患者添困擾,無所適從。
以往也曾接受手術而入住在外科病房時,起初數天要卧牀休息,未能下牀好好清潔身體,蓬頭垢面的狀態,感覺總是混身不自在。待身體狀況逐漸好轉,可每天自行洗澡洗頭,病感也好很多。當時未必每間病房都有吹風機提供,但自備,護士們還是通容讓人使用牀頭電插座,來吹乾濕淋淋的頭髮。
但3月所入住的內科病房,一如往常想用吹風機,當值護士卻聲稱既沒有提供,就算自備也不能使用,而廁所也沒有相關設備。禁用的理由是避免讓病房內的細菌隨風飄揚,散播細菌。在旁熱心的護理員阿姐更說,拿個「枕頭套」給我擦乾頭髮,真叫人「滴汗」,啼笑皆非。更想不到是,護士經我一問,以九秒九快閃方式,把我和周邊的病牀上方的充電插座全部封起來,貼上只限醫療用途,深怕病人「誤用」。
作為局中人,雖理解電插座是醫療之用,但又感百般無奈和無所適從,就算想反映也有寃無路訴。或許,醫生、護士早疲於奔命於處理繁重的病房工作,也懶理這些看似雞毛蒜皮小事,對於醫生來說,職責只是看病況、治療成效,病人能盡快出院,不要「阻」住牀位。
其實,住在細菌混雜的病房裏,病人更需要常常保持衞生整潔,減少細菌交叉感染的機會才對,而經過一輪沖洗清潔,讓病患也精神一振,減輕病怠感。
可惜,以現時醫護排山倒海的工作量,也只能集中應付病人病理上的照顧,關注病人住院的質素,如病人的衞生、飲食問題等也是非常非常次要。
雖然香港擁有先進醫療技術及人才,可惜服務卻流於第三世界服務,很多流程仍是紙張化及人手操作。所謂見微知著,軟、硬件上,已反映在上位者,是否從醫院上有全面地考慮到病人權益而訂立相關設施。
服務跟不上時代
當智能手機已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病房內很多人未必能下牀四處走動。無所事事的病患,除了休息睡覺,電話上網成了與外界溝通橋樑。由於使用率高,很多時病人如何充電也成了一個問題,一切得靠家人幫忙。雖醫管局自今年6月,在七間公立醫院設立「手提電話充電站」試點計劃,在特定地點設置USB充電,免費給家屬及病人使用。但要病人走到醫院特定地點來充電,如遇上行動不便的病者,則未必人人受惠,而院內租賃充電池也欠奉,故服務未及全面。
相較對岸台灣,當地鼓勵家人親自照顧病患,故很多醫院的病房會提供牀鋪給家屬過夜,有些加護病房更設有家屬休息區,讓家人過夜,提供充電設施及免費無線上網(Wi-Fi),甚至洗澡地方,病房也會提供吹風機等等,非常貼心。
個案管理師伴病患度難關
至於,台灣朋友說如確診患上癌症患者,政府規定醫生要安排一位「癌症個案管理師」跟進病人情況。
要知道治療癌症,是一條很漫長而崎嶇的路,一般患者及家人身心靈會受到很大的衝擊或影響。他們身體既要接受不同的大大小小的檢查及治療,身體已見疲累,對飲食作息各方面也充滿疑問,而心理還要面對不同的擔憂、恐懼,情緒不時七上八落。
每當患者有疑慮或問題,就算情緒出現問題,也可致電告訴管理師,像朋友C當得知患癌時,情緒非常低落,出現失眠、抑鬱恐懼等,故管理師為她轉介給臨牀心理學家,進行免費輔導,經過兩三次面見,好友的情緒也逐漸平服,繼續接受治療。
生死急救 預早有say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這來自十九世紀美國艾華.利文斯頓.特魯廸(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醫生墓碑上的一句,其意指醫生只能治好少部分的疾病,不過通常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但必須時常讓病人得到寬慰。
對於病人來說,能治癒疾病當然是最好,不過醫者也只是人,能力有限,特別是面對患上癌症或其他致命疾病,當病況無法逆轉,從不同方面協助病者從病痛中得到紓緩是很重要的。
最近,政府就「預設醫療指示」立法進行為期三個月諮詢,相信要完成立法,還有一段路,而台灣現時在這方面就較香港走得前。末期病患可找兩位證人來預設急救意願外,還會將其意願登記在患者「健保卡」內,故醫護能即時知道病人的指示,除此,他們也大力推動捐贈器官及遺體。
你我都有生命走到盡頭時,當腦袋或身體已進入不由自主控制,未能好好地生活,為了挽救苟延殘存的一絲生命氣息,而強行人工呼吸、進行心肺復甦、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全身插滿喉管,落得滿身痛楚,最後還是要離場,對病者未必是一件好事。這倒不如盼當權者多聆聽病人及家屬心聲,從實際需要去想想,設計出更多貼心便民之優化服務。(六之三)
作者簡介
汪划,平凡港巷蟻民,日做夜做,與家有兩老孖寶,一屋同簷均是長期「三高」病患,經年醫院診所來回跑,又出國尋醫及陪診,才切膚體會香港基層患病甚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