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館這個項目中,馬會主要聘用了三大項目團隊,分別是建築設計師HERZOG & DE MEURON,負責協調本地建築細節的執行建築師許李嚴建築師事務有限公司,以及保育建築師Purcell。而大館開幕一年,保育建築師其實仍未離場,繼續就維修保育事宜擔當顧問工作。到底保育顧問的角色是什麼?我們為此訪問了Purcell的合夥人Michael Morrison。
明:明周記者 M:Michael Morrison
明:你認為城市,甚至是有歷史的名城,他們正在失去身份嗎?又或你是覺得,身份應當是不斷進化的?
M:對的,身份是會不斷進化的,而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但身份的進化不完全意味失去身份。我們都應該努力允許進化,同時,試圖在身份方面保留對人們最重要的東西。不可否認的是,所有城市,不僅僅是歷史城市,都在失去自己的身份,這是不可避免的。當本地政客試圖刺激經濟又想提供額外的住房,同時又要維持歷史身份的認同,我們有時不得不對他們寄予同情。
我不確定建築師能做些什麼,因為補救措施掌握在政治家和規劃者手中。也許,希望在於教育,這使人們能相信遺產的價值,並且通過良好的規劃,我們能以對自身環境為大前提去進行開發。
明:你認為怎樣使用法定古蹟,才最符合香港未來的利益?
M:在任何地方,都只有極少數建築物,是它們即使不再具有「實際」用途,也應該被保留。這通常意味着他們需要政府或慈善機構的財政支持。但同時它們必須被完整保留,作為當地人和遊客的參觀地點。
然而,大多數建築物不屬於這一類,它們都需要實際的用途。這意味着有一定數量,也許是大多數的古蹟,需要實際的用途。而無論任何級別的建築物,也需要在日常中繼續被使用。閒置建築物是一場災難,它們可能會受到不良維護或遭到破壞,如果出現問題,需要很長時間才被發現和處理。建築物需要改變,以適應新的用途,或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所有建築物都需要定期維護機械、發電系統,同時需要注意逃生、防火以及無障礙通道等現代要求。這不應該被視為一場災難──這是無可避免的過程,因為如果你想要繼續保留並使用這些建築,就需要訂立原則並進行一定程度的維護。這才能確保在未來,在意這些建築的人可以繼續使用它。
明:你覺得古蹟諮詢團隊的角色應是什麼?
M:在理想情況下,古蹟諮詢顧問或古蹟諮詢團隊,應該在項目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他們應在任何設計工作開始前,就確定場地、場地上的建築物以及任何相關的重要信息。
如果設計團隊了解有關場地和建築物的重要問題,就更有可能做出更好的決定如何修繕、修改等。
人們時常混淆保育管理計劃(Conservation Management Plan)及文物影響評估(Heritage Impact Assessment)。前者是在項目開始前寫好,作為建築師、設計師及開發人員的指導。而後者則是在設計完成後才寫的。一個好的保育管理計劃,有助確保設計及後期構建過程時可作妥善的管理,在長期的文化遺產管理上,這計劃書也會有正面的幫助。
而文物影響評估就會關心設計方案如何影響建築及場地,及對如何減少對古蹟的破壞提供意見。古蹟諮詢團隊不應在計劃後期才加入,不應只用來合理化已作出的決定。而團隊在工地現場,也有一定的角色。建築師或承建商可能會專注用最快、最經濟的方法完成工作,而古蹟諮詢顧問就可以提供平衡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