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雅典著名堡壘「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雄踞於一座150多公尺高的岩台地,上建多座古神廟及設施。其歷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曾極盡輝煌,見證希臘與西方文明的源起。逾2,500年來,它歷經無數次戰亂、火災、地震、空氣污染等破壞,卻仍堅守城山,姿態古老而神秘。1987年,雅典衛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衛城多處遺址飽受風霜,早已不復從前的巍峨富麗,大多餘下斷壁殘垣,屋蓋無存。70年代,希臘政府領頭開展翻新,由於修繕難度大、時間跨度長,工程直至去年年末才告完成。惟修繕團隊並未採取「積極不干預」政策,反加建不少現代化設備,如用鋼筋混凝土鋪築石塊路、安裝升降機、增設照明系統,更甚改建衛城西部入口為羅馬大理石樓梯。該入口有伯雷門(Beulé Gate)之稱,約於西元267年為加強防禦而建,特別重用尼西阿斯獎杯亭(The Choragic Monument of Nikias)的建材,修整後或面目全非。
不少考古學家、建築師、藝術史學家、文化專家,對於雅典衛城的殘缺美被翻新破壞,提出了批評,質疑衛城原有的結構與美學價值,已蕩然無存。
曾承諾保建築原汁原味 文化界發聯署抗議
早於1975年,希臘政府便啟動了一系列雅典衛城翻新工程,同時成立由跨學科頂尖專家組成的「保護雅典衛城委員會」,以「修繕雅典衛城計劃(YSMA)」來作統籌。計劃原有兩大原則,一為承諾所進行的翻新「可逆」,任何變改都有還原可能;二為盡最大努力保存古城原結構與功能。
然而翻新結果顯示,YSMA未有兌現承諾,種種現代化設施與衛城原來典雅的滄桑,格格不入。多個文化界別深表關注,並聯署發公開信──「雅典衛城:SOS」,反對希臘政府對世界遺產作出不可逆轉的破壞,並直指現代化的「干預」有悖國際公認保存文物的準則。
有關當局強調,修繕計劃經過嚴格的建築、考古研究,增設的升降機和人行道,亦能讓老弱傷殘有親臨古蹟現場的機會。該地建築師協會卻發現,新建的斜坡坡度大,輪椅使用者根本難以穿越。就此,政府特邀希臘全國殘疾人聯合會(ESAMEA),評估衛城的無障礙設施是否存在缺陷。報告將於本年秋天,在科學會議上公布。
希臘組織抗議旅遊基建 要求政府堅決保育
由於土地使用條例未能涵蓋所有圍繞古蹟的城區,衛城以南的馬克里雅尼區(Makrygianni),酒店、酒吧等都市建設林立。加上2012年,希臘面臨財政危機,容許建築商在符合綠化條例的前提下,造更高更大的樓房,應旅遊業蓬勃所需。酒店COCO-MAT Hotel Athens則是其中最高的建築物,高31.5米,擁10層。
居民很快發現,COCO-MAT比新衛城博物館(Acropolis Museum)要高得多,歷史景觀無奈被遮擋。希臘本土組織開始發起遊行,並召集市民聯署,要求政府盡責保育古蹟區域。群情激憤下,雅典政府終勒令COCO-MAT降低高度;最高法院更裁定日後該區新建築必須在21米內,不論貧富,人人應可平等共享衛城歷史之厚重。希臘文化與體育部部長Lina Mendoni表示:「如果衛城受損,我們的文化精髓也會同樣受損。它不只是古蹟,還已成為一個(雅典人團結的)象徵。」
已完成翻新 疫情穩定重新開放
去年12月,雅典衛城已完成翻新,惟受希臘疫情嚴峻影響,一直暫停開放。直至本年3月,當地疫情趨於穩定,雅典衛城才重新開放。不知道公眾看見古建築的新面貌,有何感想?保育和發展之間,又該怎樣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