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生活舒適,為什麼要去旅行?為何要讓自己擠在狹窄的機艙座椅裏,晚上在彈弓凹陷的民宿褥就寢,起後憂累火車誤點?
也許,一切都是為了離開秩序。離開舒適領域(comfort zone)。
舒適領域的核心,是秩序。生活的秩序:知道家中的指甲剪放在哪裏,習慣老壞的窗簾必須先往上拉然後才能向下拉,幾乎肯定如果有蚊子,就該到哪個角落去拍。在舒適圈裏,你不需要在想吃水果的當兒才開始將廚櫃門逐道打開,好去尋找碟子,不會在街上迷路,熟知地鐵月台的第二卡車是下車時直接通往出口的位置。舒適的原點,是確定感,是由萬千的秩序組織而成的安全感。
當飯店販賣奢華,到底他們在販賣什麼?安心的感覺。那堆水療室、泳池、餐廳的照片,暗示縱使那是徹底陌生的空間,你也毋須擔憂。若果住客在凌晨想要一個指甲剪,也會有人立馬送上。奢華的飯店或旅行團隱喻着:我們提供秩序,這裏沒有意外。
但離開秩序總讓我興奮莫名。
自問並不嚮往奢華的旅遊方式,例如整個旅程在度假村的範圍裏消磨,或者被旅行社安排好飲食和路線,入住房間窗戶不能打開的六星級酒店。喜歡旅遊,多少因為渴望離開秩序。對於秩序,我懷着戒備的心態,秩序是雙刃刀,安逸的生活總是警惕着我:「當心!別惰懶,別逃避,別安逸至自己後悔為止。」人類是牆頭草,往往隨着情況自我騙說,就像坐在電視機前過久,漸漸開始覺得一直這樣下去也不錯,縱使想離開沙發,卻發現自己缺乏力氣,對外頭的世界愈來愈不感興趣。安逸可以是危險的東西—如果有孩子,我會如此跟孩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