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倫敦一轉,當然會抽出時間看看舞台劇,可能是職業病吧,總想知道人家又有些什麼新的創作。若遇上精采的作品,興奮之情仍然會令我不能自已,但是看到有問題的戲,也比以前多了一份包容,體諒別人付出的心血,除非是一些「偽戲劇」!
我口中的偽戲劇,是指有些人對戲劇的認識,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卻搞了台戲,還未弄清楚那些角色,就讓演員當齣戲好似「做騷咁做」,真是會嚇壞觀眾,令人很難接受。猶記得以前的我,對於任何有欠缺的演出,總是非常執着,對自己所導的戲,更是嚴厲。
一九八六年,我為剛成立了一年半的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排演一齣布萊希特的戲《阿茜的救國夢》。我將原著講述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法國的故事,改編成以日本侵華為背景的戲。至於戲中女主角原是個廚房小女工,她經常想像自己是聖女貞德,而我就改寫成她幻想自己是楊家將裏的小丫頭楊排風,要救國救民。戲中幻想的部分更採用京劇的造型和舞台身段去演繹,當時李少華老師還特別花功夫去訓練一班同學作此新嘗試。
但是,我對自己的「實驗表演」太苛求了。首場演出後,幾位戲劇界的朋友齊來恭賀我們演出成功,我卻一盆冷水的說「唔得,唔好!」嚇得大家不知如何反應。事實上,當時正在舉行國際布萊希特藝術節,有不少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到香港觀劇及開研討會,其中一位來自德國的朋友特別喜歡這個《救國夢》,很欣賞我們的改編和演出手法,甚至回國後在德國著名的戲劇評論雜誌Theatre Heute作重點介紹。
唯我當時只知批評自己,不曉得珍惜與別人共同創作的意義,更不明許多成果都需要一步步建立。直至好久後,我才學曉這個道理,慢慢懂得多些包容和接受別人或自己的藝術成長和成就,唯一較難認同的,就是那些「偽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