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林夕:怕死

林夕.也無風雨也無晴
2018.07.14

朋友跟我說:「想不到他父親也是這樣。」

怎樣?怕死。

怕死有什麼問題?

朋友說:「問題是他父親平日身壯力健的時候,生死亦平常經常掛嘴邊,也看很多生死兩相安之類的書,怎麼到頭來又變得像小孩子一樣,常常鬧彆扭呢?沒錯,是得了重病,也不見得無法可治。

「本來也乖乖的、若無其事的聽西醫的吩咐,按程序治療服藥,之後同步去看看中醫輔助,就失去定力,脾氣也變得焦躁,一兩服藥沒見效,就換另一個醫生,也不耐煩等候,半路自己離開回家睡覺,又怕針灸。他自己也懂一點中醫醫理,也學過針灸,我怕他這樣害怕,得了心病會影響病情。」

我說:「平常日子說平常心,非常時期能心安的又有幾人?做得到的佩服,做不到的,難道也不是一種安慰,是啊,我們都是凡人,我們也不必對自己要求太高。」

懂得醫理又怎樣?愈懂得愈知道底細,也更容易不服氣,肉體原來如此脆弱。平日看醫書,不過是平面的道理,到了自身,痛就變得立體了。

別說只是紙上談醫,長年親臨現場的醫生,我們都說見慣生死,認定他們會看得比較通透,誰知道內心是這麼想的。醫生看着病人在他手上藥石無靈去了,護士一天到晚不知送走幾多斷了氣的人,還要一步步親眼見證着生命由衰而滅,第一次不好受,難道十幾二十年後第千百次就好受了,就不怕死了?

沒問過當事人,沒人知道他們這麼想,這大概最多只是綵排,臨到自己人的時候,心情變化得熟練一點而已。

最近有位護士出書,講述由護士變病人的心態轉變。她是心臟病惡化,要換心瓣,知道要做手術之前,惶恐慌張之下立了遺書,醫生說有七成機會成功,她聽到的是三成會沒命;上她非常熟悉的手術台前,忽然爆哭,擔心麻醉後就醒不了。體會到事到臨頭不一樣,走過生關死劫之後,就寫了這本《心切治療》,希望從醫護人員角度慰藉病人的心。

你父親看那些宗教哲學家寫的生死書,生老病死,生老時看當心靈養分,必死無疑前取經,取的是終極的坦然,病重時,還有得醫,就要看過來人的心路歷程。

宗教哲學家、什麼心靈大師,若沒有病危,開出來的心藥,都太高層次了,就等於沒有捱過窮的巨富告訴你,貧窮不可怕,看了也不服氣。沒有病重過的醫生,跟你說死亡並不可怕,反而是一種解脫,雖然是真話,也可難受的很誠懇,但你會覺得是反話,因為他見多了,無數人病了,然後死了,他的壓力也解脫了。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善不善先不說,都是真心話比較可信。我最喜歡看名人的遺書,不是遺產分配喔。但有一點,那遺書若寫得太早,還沒在人間與天堂地獄靠近過,還是不夠震撼。所以,我建議你父親還是看類似這位護士寫的比較適合。看完了,若依然怕死,就繼續怕吧,勉強自己不怕,才會愈來愈怕。

星級企業大獎2020 姜濤 陳卓賢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