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院重開,對於所有「餓戲」已久的觀眾朋友是天大喜訊。經歷這一年的景況,做電影的大概最擔心是大家已經習慣了在家看電影。這也明白的,家中可以看的電視電影節目愈來愈多,不用一百元已經可以全天候播放全世界電影,我有不少朋友在這一年間重整了家中的影音器材,正是為了可以在家中能享有更高級的視聽享受;甚至不只一次聽過朋友非常得戚地分享:「以後不用去戲院看戲了!」
我作為電影愛好者和工作者當然不同意。二月十八日戲院真開至今,我五次入場,不同電影,也刻意選擇不同戲院入場。有新開的(值得高興!),有熟悉的(我又回來了!),有再次光臨已經改頭換面的(怎麼裝修變成這個風格?)。今時今日,可以重拾和朋友約在戲院門口等,一起拿着戲票入場原來也是一種喜悅,看着其他不認識的觀眾臉孔,竟然也有久別重逢的感動。我始終喜歡拿着戲票尋找自己座位號碼的那段路,喜歡在電影開場前要把電話靜音這個小儀式,直到影院暗燈,銀幕上打出電影公司標誌或創作人名字,這幾秒「前奏」或「靜默」足以叫全院觀眾準備進入電影世界,看到演員的臉在銀幕上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呈現,最精采的還有散場後大家離場時走那條後樓梯,豎起耳朵聆聽各方觀眾對電影的即時評論……哪怕你在家的影音器材多麼高級,這些經歷是無法取代的。
三月八日,一家經營三十六年的電影院宣布因疫情和長期壓力而結業,他們在香港的三十六年經營,正好是我開始脫離和爸爸在舊式戲院看戲的年代,進入和朋友仔去新型「迷你戲院」看電影的歲月。還記得當年老遠和同學跑到UA沙田入場,順便可以在廣場逛街,夏天會去新城市泳池游水;因為在尖沙咀讀中學,很多同學住在紅磡,所以放學後會一班人到UA黃埔看港產片;在演藝學院讀書的幾年,UA金鐘又是我們一班學友其中一個常到之地。雖然我也常常懷念以前港式戲院的風味,但UA戲院作為亞洲首間以美式營運的組合戲院,熱狗爆谷套餐和裝修豪華的影廳的確把觀戲經驗提升到另一個層次。
也許這十年間我們香港人對熟悉的店舖結業這種情緒並不陌生,一窩蜂擁到即將引退的店舖幫襯作最後懷緬這個畫面也經常發生。但因為戲院重開到影院結業,我聽到不少喜歡看電影的人欷噓之餘,也不害羞的分享對上一次入戲院已經是兩三年前,再問對上一次入場看港產片的記憶幾乎要用幾分鐘才想得出,難怪無論做電影或者做戲院也這麼吃力。
如果你已經忘記了如何在戲院感受一齣電影,如果你對於影院結業感到可惜,如果你還有能力去支持電影這個行業,別「安坐家中」了,約個朋友買票入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