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或看法,足以主宰我們對自己生命所追求的方向。它的形成基本上是從我們出生開始,家庭背景,父母教導,學習環境,朋輩影響,統統都在調整我們對世界的基本認知;這種認知會默默影響我們如何走自己的路,為自己人生做選擇。到了我們成年獨立,不同的工作圈,社交圈,社會和文化氛圍,人生際遇也繼續有機地影響我們對人和事物的意見。當我們逐漸有了自己想追求的「形狀」,很自然也會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所謂物以類聚,也是「埋堆」的一種,於是人和人之間出現了不同的羣族。
年紀愈大,經歷愈多,曾經所追求的可能已經變成擁有的,價值觀更是根深蒂固;感覺有點像蠟燭成形的過程,本來是流質的它,會隨着客觀環境的變動,載體的形狀,而逐漸成形;一旦成形,很難改變。如果你一直置身於價值類近的圈子,本應沒有什麼問題;只是在工作上,生活上,甚至家族中,總會遇到想法和你南轅北轍的人,尤其當我們自我信念愈來愈牢固的時候,對於和自己不同意見的聲音和想法愈容易聽不入耳,即使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有相識多年的老朋友,曾經一起出生入死,打拚天下,多年不見以後,偶爾見面聊天,發現大家對工作和財富的想法已經漸漸走遠,一個想繼續追求地位,一個想享受人生;有平日相安無事的好朋友,因為應該信中醫還是信西醫而反目。有人會試圖以唇舌拗贏對方,希望對方跟隨自己;有人會因此而沮喪,覺得友誼不能永固--這些因為看法不同而引起內心不快的感覺比年輕時出現得更頻繁,以為因為特別珍惜的關係而覺得傷心難過,其實也因為我們各自變得愈來愈固執。
然而人和人之間的完全共識是非常奢侈,有些友誼並不因你們共同的價值觀而滋潤着,而是因為當年的緣份,曾經共同的經歷,相識的時間,甚至簡單如人生微妙的一個美麗遇上。我們可以繼續追求在大是大非上的共同方向,但人和人的日常相處,其實也可放鬆一點。最近有兩句說話常常出現在心中:「所以你是你,所以我是我。」這兩句話提醒了我,自己和他人有不同的必然性。嘗試想像蠟燭的畫面,如果今時今日你是一個三角形的蠟燭,那些因為你有你獨有的經歷,所以你變成了今天的自己;那個和你想法不一樣的他也因應着很多非他主動的因素而形成了今天的他。形狀不同,或者也可以各自發亮,無關痛癢的分歧,就由得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