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林偉而是當代藝術的收藏家,其個人收藏「Living Collection」至今已匯集數百件作品,是本港最具規模的香港藝術收藏家之一,他前年更向西九文化區M+捐出90件藏品,成為一時佳話。疫情期間,長時間在家隔離,他拿起畫筆抒發鬱悶,結果引起不少人的共鳴,從建築師收藏家走上藝術家之路,體會到兩者的理性與感性的交會。
讀建築出身的林偉而沒有受過正統的繪畫訓練,他覺得建築師與藝術家是理性與感性的交會,「其實自小都喜歡畫畫,讀中一、二時學校也有畫班,當時也有一些意大利來的老師教畫畫,我也有去學素描,學一些基本的東西,還有我很喜歡去美術館,觀察一些畫家的作品,我覺得一個畫家和建築師,基本上的出發點是很不同的,建築師的想法是要很理性,所有做出來的東西都要很功能為主,其實也會有一些藝術元素,但我想首先要滿足功能上的要求,作為藝術家我們沒有這種功能要求,反而有些隨心所欲,你喜歡畫什麼?沒人說你,也沒人管你,又沒人去深究是否可行?所以我覺得理性的職業就是建築師,感性的職業就是畫家,如果兩者之間開始有陰陽的關係,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關係,其實兩者都是要表達自己的思想,未建出來的東西,我要將它介紹給我的客人,我都是憑一些畫出來的東西去表達我的思想,建築大部分都是用一個點的透視去畫,所以有很多人會覺得我的畫很有空間感,可能就是因為我建築的背景。」
林偉而前年捐出90件藝術品予西九文化區M+,當中有26位香港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楊東龍、白雙全、林東鵬及程展緯,還有亞洲當代藝術家李昢、梁慧圭及臼井良平等53位藝術家的作品,他說這批作品一直收藏在工作室,有很多外國美術館策展人及藝術家都來看過這批收藏,反而香港本土的人比較少機會看到,他覺得可以和人分享是一件好事,希望透過我這個捐贈可以令到更加多人認識到香港藝術家。
「其實我年輕時已喜歡收藏藝術品,我去旅行的時候會去買一件藝術品,當時我沒有錢,就買一些便宜一點的,可能是在旅遊區那裏買些街頭藝術家的畫,我覺得藝術其實是可以表達到一個地方,能夠讓我記得這個地方,就是收藏那裏的藝術家做出來的東西。」
大約在03至04年,他買收藏品開始有心態上的改變,他認為如果亂買東西,其實是沒有什麼意思,也沒有什麼目標,「那時候開始接觸到一些香港的藝術家,覺得他們的東西是很另類,因為當時香港完全沒有一個藝術市場,做香港藝術家的畫廊只有兩間,但大部分作品都不是那麼暢銷,但他們很有心,當時我會覺得如果支持香港藝術家,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關注點,我也可以見這些藝術家,跟他們聊天,然後收藏他們的東西,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
講到藝術品升值,他不覺得香港藝術家升值的能力就差一點,「其實我自己收藏的目標,我對於價值這件事,不一定由金錢去衡量的,你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去衡量,因為我收藏令我認識了很多朋友,也令我的生活豐富了很多,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回報,而我收藏的藝術家作品,有些是學生,他們是剛剛畢業第一次展覽,我買了之後,如果我看到這個藝術家一直發展得好,慢慢有一些甚至去到一些大型的展覽,甚至去到威尼斯雙年展,或者開始接受一些外國大的美術館幫他們做展覽,其實我收藏那裏都有不少藝術家有這樣的歷程,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個最好的回報,我覺得是無形中,人家會覺得我真的有眼光,我大概十年前出了一本書《No Colors》,《No Colors》其實是冇出色,當時很多人覺得你做藝術家也是冇出色,但我希望用這本書來介紹香港藝術家給全世界認識。」但香港寸金尺土,要儲存藝術品其實是一件煩惱的事,他說自己的收藏全要放在一些恆溫防潮的空間,「有很多人經常會借我的收藏品去展覽,我暫時都未賣過我的收藏品,尤其是香港藝術家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