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翠怡,香港輪椅劍擊運動員,曾經代表香港先後參與雅典、北京、倫敦、里約四屆殘奧會,奪得七金、三銀、一銅的佳績,是累積獎牌最多的香港傷殘選手。除了運動員的身份,她也是電台體育節目主持人,劍擊學校的創辦人。近年她更開始挑戰劍擊以外的運動項目,跳傘、跑步等,希望帶出一個信息:「人生不是只有一個可能性,年輕人甚至傷殘人士都應該嘗試不同的新事物,我做到大家都可以做到。」
余翠怡出生的時候跟普通小朋友一樣,四肢健全。直至十一歲發現患上骨癌,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開始的時候是左腳膝蓋腫脹,起初以為是自己不小心碰撞到,於是擦跌打酒,結果愈擦愈腫。後來見醫生做檢查,發現不尋常,轉介我入醫院,我還記得是九五年的農曆年前做了抽組織的小手術,過年後看報告就正式證實是骨癌。」經過化療,翠怡做了換骨和切除癌細胞組織的手術,九個月後她成功康復,重返校園。
然而一次體育堂意外扭傷,新骨骨裂,需要再次施手術加入螺絲鞏固,結果術後出現排斥,傷口持續發炎,無法癒合,翠怡最終作出了截肢的決定,「由排斥到決定截肢其實經歷了半年的時間,媽媽是不想我截肢的,她擔心我做了傷殘人士之後的生活。但我實在看不到有進展的情況,每天洗傷口,每天都很痛,長期打石膏對生活亦十分困擾。當時年紀還小,沒有想太多後果,反而很果斷就決定把左腳小腿切去。」
重提這段患癌往事,翠怡沒有太多的傷感,她用愛情作了一個比喻,分手一刻或者會哭得死去活來,但時間慢慢便會沖淡痛苦。為了盡快康復,她學習游泳,希望活動四肢讓身體強壯起來。就在這個時候,翠怡遇上了劍擊,「我本來游水好好的,有個一起學游水的朋友有玩劍擊,不停叫我去試玩。為了應付她,我就報了名,結果我錯過了開班時間,劍擊中心的職員打電話叫我去上堂,迫於無奈便去了上堂,慢慢才發現劍擊除了外形上好看之餘,更加是個鬥智又鬥力的運動,需要觀察對方的優點、缺點,再用戰術去擊敗,挑戰性和滿足感都比只是鬥快的游泳大,因此放棄了游泳改玩劍擊。」
輪椅劍擊是專門為下肢癱瘓,或者截肢的人士設計的。運動員需要坐在一張固定金屬架的輪椅上進行對賽,只有上半身可自由移動。跟健全劍擊一樣分為花劍、重劍和佩劍。比賽時分為A級和B級,A級代表運動員上半身有良好的軀幹活動能力,只有下半身殘障。B級則是下半身外,運動員的上半身例如手、軀幹都有殘障。翠怡參與的就是A級的花劍和重劍項目。〇四年,二十歲的她第一次代表香港出戰雅典殘奧會。結果一鳴驚人,翠怡奪得女子個人花劍、個人重劍、團體花劍、重劍金牌,成為首位在同屆殘奧奪得四金的擊劍女運動員。
不過要數最令翠怡難忘的一役,卻是一二年倫敦的殘奧會,她在花劍、重劍的項目上都遇上強敵──中國隊的伍百麗和匈牙利的卡積耶姬,「對伍百麗那場是險勝,開初是領先,後來被反超前12比9,最終要一分一分追回來,15比13完場,驚險地拿到金牌。對卡積耶姬那場更加難集中,我不停叫自己頂住,拖長慢慢打。因為我打劍的缺點就是太心急和太心散,在選手村那段時間除了比賽,我都把自己關閉在房間,關掉和外界的聯絡,令自己沉澱下來。相比起雅典,當時香港的輪椅劍擊平均水平比外隊高,我贏得比較輕鬆,倫敦反而要花不少心思準備。」
由開始接觸劍擊,翠怡一打就是十八年。回顧這些日子,她以「多采多姿」來形容,同時希望生命再有突破。三年前,她開始創業之路,和四位拍檔開設「劍擊運動學院」,「我希望小朋友可以由劍擊中學做人,同時我想挑戰更多的可能性,行山、跑步、跳傘,讓大家知道原來傷殘都可以做到。打了十多年的劍,是時候嘗試不同的新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齡:34歲
身高:167公分
體重:60公斤
學歷:香港中文大學
榮譽:國際輪椅劍擊運動員委員會主席(2017年)/榮譽勳章(MH)(2009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7年)/香港傑出運動員(2004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戰績:2016 里約殘奧 兩銀/2012 倫敦殘奧 兩金一銅/2010 亞洲殘疾人運動會 一金一銀一銅/2008 北京殘奧 一金一銀/2004 雅典殘奧 四金
■ 撰文:Faye Leung/訪問攝影:洪志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