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用心而非成果 畢明
很可惜,《哪一天我們會飛》感動不了我,坦白說,我感動於背後的誠意、用心、信息,卻沒有被影片打動,是執行與內容之間的距離。
主旋律還是夢想,延續《狂舞派》的命題,「飛」,是夢想的象徵。那些年,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學時期,大家都有過不和現實議價,敢於創想手邊身邊以外世界的狂情。由校服回到現在成人世界,稜角磨平,此情不再。彭盛華(林海峰)由「手工王」變成了最向現實低頭的放血上班族,不再離地,一味放棄自我地生活,如何再飛?
很想經營一種日式清澀,或者宮崎駿式「夢味」(有形無神),也是同樣對「飛」的熱情和初衷,這種情懷,不限愛情、事業,甚至對一個城市的夢想追求。很多今昔對照,同一個人的當年今日,見證飛的幻滅,包括不再親密細膩的愛情和婚姻,關係裏夾雜了背叛和隔閡,兩個我,明目張膽沒有變成「我們」。
但很可惜,你很清楚影片想經營什麼,但有些話說得太出腸,有些太累贅,有些太刻意,更多是吃力不討好,和事與願違的尷尬,尤其老師在課室努力說教的幾幕。香港應該珍惜黃修平,為我城說故事說願景,但我可惜是他真摯的用心未能兌現成同樣純摯的故事,情懷和內容演繹之間,如此遙遠,或許,下次不要太追求日式,更貼地唔扮擁抱港式味道吧。
艱險我奮進,困乏我多情 家明
比起《那些年》、《我的少女時代》,《哪一天》的今昔對比來得要強烈些,結論是以前的好。想不到潮爆瀟灑的林海峰,都要演身不由己的工作狂。彭盛華的改變叫人欷歔,證明此間生存多無奈。大量影像回憶的青春片,都免不了把往昔淨化,「舊事」拍得多好;中年危機沒有解決,就在百忙中請天假,回溯前事吧。
或許《哪一天》另有內情,味同嚼蠟的夫妻生活只是比喻。它由電影到主題曲都強調「初衷」、「記得」,航拍俯覽優美的香港,故事說到九七前赴英考慮,以至片尾一場以獅子山為背景,都難免叫人想起去年的「雨傘運動」。余鳳芝(楊千嬅)的少小離家老大回,或許是運動落幕後,一眾迷失心靈的寫照(「差一點我們會飛」的「飛」可指「普選」?)。「少小離家」的「家」搞不好不止「九華」所象徵的中學,編導黃修平、陳心遙還借歌詞向新亞書院交心:「向前行……趁青春要奮進」,就像新亞校歌歌詞的「艱險我奮進……趁青春,結隊向前行」,背負時代重責。別忘了,新亞儒者為避中共南遷,1949年在香港創校,本來的校慶是10月10日。若真的有「純香港電影」,黃修平已成為這個品類的名牌。《哪一天》比《狂舞派》更勝一籌,製作用心、攝影出色、敘事複雜,三個年青角色好看。除了青春,它還有中年的苦澀。時代寄語麼亦來得subtle,毫不抽水。香港觀眾沒有義務捧場「本土電影」,拜託其他人都仿效《哪一天》,把電影認真拍好才說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