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影評

《斯諾登風暴》

【權無限就是災難|畢明:不妨一看】

沒有誰比奧利華史東更適合拍《斯諾登風暴》了吧?他品牌及個人的核心價值,從來熱衷政治、愛暴露陰謀、質疑政府,他的履歷表,由越戰(Platoon)到《華爾街》到美國總統(JFK和Nixon),永遠挑戰建制,站在公民一方,對權力、尤其是過大的權力,提出不信任,發掘歷史大事及戰爭的真相。

看過《第四公民》,再看《斯諾登風暴》如前者的前傳,為了增強肉緊真實感,不少Snowden在香港酒店房間及「逃離」酒店的場面,還刻意模仿紀錄片的情景,為忠於事實和可信性。作為人物傳記劇情片,頭段的懸疑感營造功效不算太大,到底這是個已知結局及情節的故事,斯諾登在香港成功洩密,揭發美國NSA因國安之名濫權,非法監控全球民眾,包括所有美國市民,他沒有被捕被引渡是已知的,正如他打開的潘朵拉盒子一樣,杯盤狼藉。

老將如史東導演也久未有佳作了,此乃回勇之戰,又是個人心水課題,拍起來得心應手。時空剪裁上過去現在三線穿梭,一五一十的情節大家在新聞及紀錄片都知道了,但背景上為他「成仁」之路補白,無可否認他捨了身,原來是CIA高材生,前途無限,大受器重,電腦功力異於常人,難怪,但一路走來,他發現了國安無異於《1984》中的Big Brother,掙扎後他「變節」了。像史東說:「為了愛國,質疑政府、監察權力」。男主角刻意把聲線壓沉及演得木訥,力求呈現一個最逼真的斯諾登,這男子由未入CIA前對鏡頭毫不抗拒,到後來神經質地怕鏡頭,拒絕網上活動,因為他知道無處不在是不被約束的權力在侵犯人權,潛入大家的生活伺機對付你,所謂「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影片不視斯諾登叛國,或是英雄,但「目的令手段合理」成為了男主角的辯詞卻叫美國百詞莫辯,因為當犯法的是如此龐大的政治,禍患將是無法無天。本片叫我們反思網絡安全,政府權限,可能過度相信Snowden的單純及美好,但制止霸權之石確實激起必要之浪,每一個政府的權力,都應放在籠子裏,老布殊自己的演說早說得明白。

───────────────────────────

【我們需要更多斯諾登|PS:不妨一看】

今時今日,戰爭已經不用真槍實彈,大數據才是王道。就像《斯諾登風暴》中斯諾登接受電視訪問時所言,美國早已在日本、德國,甚至令人不太明白為何會是目標的奧地利等國的政府電腦系統植入病毒程式,舉個例子,假若有天日本不再是美國盟友,美國便會立即啟動病毒程式,然後不消數秒日本便會全國癱瘓。夠恐怖吧?當然,我們都明白或希望相信這些病毒不會隨意被啟動,大家繼續暫且天下太平,但大數據主宰地球,已是無可挽回的不爭事實。

擅長拍攝美國政治與社會現況的Oliver Stone處理斯諾登這新進傳奇,找Joseph Gordon-Levitt來演絕對明智。當電影後面加插斯諾登本尊的真實訪問片段時,觀眾也會覺得Joseph Gordon-Levitt已很努力地還原斯諾登的深沉謹慎。和當日斯諾登接受訪問後製作而成的紀錄片《第四公民》不同,《斯諾登風暴》聚焦他由參軍到成為情報員的經歷,有趣的是他原來曾經是超級傳統愛國者,經常質疑相信民主黨的女友。他和女友政治立場完全相反,但當斯諾登成為國家機器的一分子,才令他猛然醒覺所謂愛國,反恐,其實只是藉口。美國政府說要保護人民免受恐怖主義威脅,於是監控全國民眾的上網軌迹,在全世界最標榜民主法治私隱的國度,監控卻成了常態,斯諾登也因為不滿這種國家主義凌駕個人自由的霸權,才決意放棄高薪厚職,甚至冒生命危險踢爆美國政府謊言。

電影由斯諾登在香港接受訪問開始,來回穿梭他多年的經歷及心態轉變,久違的Nicolas Cage飾演與斯諾登亦師亦友的國安局高層,戲分不多但搶戲。國家政權透過網絡監控當然恐怖,但更可怕的是網絡數據能分析甚至為你度身訂造你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你的人生可以被數據整理歸納,然後在你心甘情願的情況下被操控。看着斯諾登真身在莫斯科接受訪問的片段,好奇的是他明年俄羅斯居留許可證限期屆滿後的去向。最可悲的還是如他所言,其實無論由誰當總統,監控依然不會改變。作為蟻民的我們,其實無say。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