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影評

《比海還深》

用溫柔對抗失望|畢明:不妨一看

有時會想,一邊成長,不同人會一邊對自己或家人有幾多失望?人愈大,愈清楚發現和透徹意會到,自己的爸媽其實是個怎樣的人,自己又結果成為了怎樣的一個人。有一天,父母不再身影很高,很值得崇拜,如《比海還深》的良多,他那整天缺錢,賒借典當度日的父親,大概是一個大失望。有一天,他每次照鏡,都看見一張令自己失望的臉。從缺席的父親,到自己又是一個怎樣的父親,是枝裕和以家庭作為主旋律,一直細意咀嚼的溫柔玩味。《海街少女日記》的父親角色完全故障缺席,《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又是另一種對父親情誼的頓悟,到如今《比海還深》,良多「失敗」的父親不在了,到他也中年雙失,賒借典當度日,他才知道做一個失敗父親之苦,對自己的兒子,他彷彿更明白父親。導演以這種巧妙的命運重疊,把疏遠了的父子兩代重新拉近,別對誰太苛刻。

愛得比海還深的,可能是身為媽媽的樹木希林,在丈夫那麼不長進,兒子那麼「沒出息」的現實下,她沒有選擇離開丈夫,不像兒媳早就和良多離婚。她一生守在屋,為丈夫、女兒、兒子供給。一場與媳婦交心的對話,幾個眼神兩行眼淚,樹木希林細膩得叫人顫抖,對兒子和媳婦的關係可惜也心碎,但無論子女(甚或丈夫)有沒有成為她心中的理想兒子、丈夫,她仍是忠愛耿耿的媽媽。

至於良多,他沒有「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one-hit wonder的作家,拿過獎沒成名,導演以溫柔對待命運的失意,沒有批判,以同情同理呈現性格缺憾、脆弱和掙扎。他不是英雄,是一個令自己及親人失望卻很難修正自己的人,他身上有很多我們同樣無能為力的失敗和不足,是以共鳴。而生命不是關於成功,電影也不是,是關於真實,真真實實的話,就有一切不如人意的細微與無奈。或許該如《藍色大門》的孟克柔,保持青澀的信念,信青春總會「留下什麼,我們便成為怎樣的大人。」未必理想,且慢審判。

───────────────────────────

在別離的預感中覺醒|PS:一定要看

暴風前夕,是溫柔的迷濛;暴風過後,是頓悟的覺醒。是枝裕和今回以鄧麗君《別離的預感》的歌詞點題,交代一家人在颱風前後的關係變化。《比海還深》述說的,是那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當中夾雜無法回頭的悔不當初,以及淡然但不帶怨恨的離愁。看見阿部寬和樹木希林再度碰頭演母子,想起他們上回合作的《橫山家之味》(同樣由是枝裕和執導)的夏日鄉郊。這次寧靜小村換成東京近郊的公屋,是枝裕和愛拍親情的微妙,片中出現的公屋正是導演小時候成長之地,對影迷來說自然更添親切。

是枝裕和作品中的男人,總是那麼曖昧不明,所指的曖昧是他們無論修身處世,都帶點懵懂與不濟,但這種不濟又不至於令人討厭,甚至帶點與實際年齡不符的可愛,有種年紀雖大但仍抗拒(或無法面對)現實世界的天真,讓你捨不得恨他。阿部寬飾演的良多,連名字也和《誰調換了我的父親》和《橫山家之味》的主角一樣,恍如為當代日本男人造像譜寫眾生相。

《比海還深》的故事脈絡簡潔,N年前拿過文學獎的良多久無創作,好賭的他當上私家偵探依然不濟,難以面對前妻投入新戀情重新出發,一個月也只能見讀小學的兒子一次,而且連基本的家用也無法負擔,是最典型的廢男,就如演他母親的樹木希林所言,到她死那天也可能仍要住在那破落公屋,但她說出來那一下,抱怨是伴隨苦笑,與其說是怪責,更像是認命,只因良多和他的爸爸一樣愛賭,是如假包換的like father like son。樹木希林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裏,總是舉足輕重,句句都是四両撥千斤,搶戲是必然的,今次我也不例外,由頭到尾被她懾住。飾演良多姊姊的小林聰美也是簡簡單單幾句對白幾場戲,道盡姊弟之間的長年矛盾。沒有誇張戲劇,只有有血有肉的平實處境,一切都宛如走路的速度般平靜,在看起來似曾相識也會有共鳴的家庭關係中,我們都會看到失落的遺憾。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