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例遲」的人嗎?明明預早約好總要姍姍來遲,而且每一次遲到都不顧等人的感受,還有一些像患了「拖延症」般,功課或工作交到他們手上,往往一拖再拖到最後一刻,才交上一份做到甩甩漏漏的報告,結果又要累同事花時間「執漏」;精神科專科醫生黃璐璐針對「例遲人」和「拖延症」,為大家分析到底是那一方面出了問題。
精神科疾病和統計手冊中,並沒有「慣性遲到」這個病名,不過大家可能會注意到,身邊往往會出現愛遲到的家人或朋友,明明約好的時間,每一次都不能準時出現。原因可能有很多,有些是時間管理出了問題,對時間認知有偏差,有些是性格或行為問題,作為慣性遲到的當事人,如果對生活和學習,以及人際關係造成嚴重影響,就需要向專業人士諮詢和瞭解。
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有些人好像對任何事都無所謂,沒有時間觀念欠缺責任感,不顧旁人感受愛遲就遲;另有一些人卻未必,他們對自己很有要求,是完美主義者樣樣想做到最好,甚至連休息時間也不夠,讓生活和工作充滿壓力;還有一些本身專注力不足,很多事情都做到甩甩漏漏,很想做好卻沒有能力做好,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每個人對時間的概念,都受不同因素影響,心理學稱為「時間感知」。曾經有關於時間的心理學研究,在路上隨意找途人,讓他們在心裏默算一分鐘,發現每個人對時間的預估都不同,有些人的一分鐘可能只有四十秒,有些人的一分鐘卻超過六十秒。事實上每個人天生的生理時鐘,其實都存在不同的差異,某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會時常遲到。
部分人在時間管理上非常弱,不懂得根據事情的重要性,分配處理的先後次序,所以出現拖延或遲到。父母可能從小教導「時間就是金錢」,如果家長沒有灌輸或培養這個觀念,當事人可能覺得時間並不重要,與人社交時當然也不重視守時。
大部分人都明白遲到不是好事,守時在社交或生活上也非常重要。守時的人會增加信任感,與人相交有助建立良好互信關係。事實上遲到也會造成很多問題。可是衡量人生是否成功的,守時並非唯一標準,我相信一個有遲到習慣的人,只要有心改變就可以將問題處理,所以不需要因為不守時而灰心,慣性遲到也不代表人生一定很失敗。
我們面對一些艱巨的事情,很自然會產生抵觸心理,拖延成為逃避不開心的一種方式,雖然長遠會帶來更大的影響,可是逃避的一刻,卻能調節當下被困擾的心情,所以是很常見的心理機制;有些人容易緊張、焦慮或完美主義者,害怕沒有能力應付和面對任務,甚至想做到最好卻沒有信心,同樣會選擇拖延;部分大學生誤以為有壓力才有創造力,將功課堆到最後一刻才發揮,結果過分自信卻不能順利完成。
精神科診斷中,同樣沒有「拖延症」這個名稱,不過美國一些心理研究發現,成年人中有兩成人,大學生中有五成人,不論在學業或工作、生活方面,都出現長期慣性拖延,但並非與精神疾病有關。當然因為拖延導致問題,感覺不能克服並承受很大心理壓力,出現情緒問題例如焦慮或抑鬱時,就需要向專業人士求助。
首先為自己訂立明確的目標,有時不需要太遠大的目標,從個人能力可以完成的小目標開始,令自己更容易起步和找到方向,這樣就有動力逐步執行。另外可以建立可行的時間表,例如做功課前預計所需要的時間,循序漸進逐步完成。環境的改變也很重要,譬如考試前家裏環境嘈吵,可以去圖書館或自修室溫習;有些人需要有一張整齊的書枱,應該先整理好書枱令自己更專心;如果手提電話影響工作,可以將手機放遠一些,或者調校為靜音模式,減少電子訊號的干擾令自己更專心;至於遲到方面,為自己安排額外更多的時間,甚至將約會時間提早十五分鐘,都可以避免出現遲到情況。
黃璐璐-精神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倫敦大學臨床皮膚學深造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