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眾可以用相對清新的眼睛看經典重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至少沒多少人會有印象拿一九七四年名導Sidney Lumet 的版本來比較,電視拍了無限次關於偵探 Poirot 的故事,也不會成為太大的先入為主。
Agatha Christie 的著名偵探小說改編,這個劇目差不多像荷李活版《豪門夜宴》,明星陣容強勁粒粒巨星,在一班奢華的火車上,風雪夜來一次「誰是兇手」的猜謎遊戲。
當年,是經典,大牌明星英格烈褒曼、辛康納利、Lauren Bacall 等等卡士超班,今日重拍當然要復刻不遑多讓的星光火數。不過人一多,分薄了出鏡時間,可發揮和有戲可演的空間是大問題,要不是人人有份,無一搶鏡,要不則顧此失彼,有辣有不幸。觀乎原作者 Christie 從來不在意角色性格建構和發展,可以想像本片的各個角色,就算都是重量級演技派,充其量不過是重量級花紙。
結果也是,除了主角 Poirot,其他人物不少輪廓模糊,肌理淺淡,只有米雪菲花和尊尼特普比較突出。這一代,我們看慣了 Cumberbatch 的福爾摩斯,久經訓練於神探的神經質、腦筋急轉彎和刁鑽的洞察,再厲害的蛛絲馬迹驚天佈局,一個寫於一九三四年的故事大概都難以匹敵。
於是導演 Kenneth Branagh聰明地把緝兇,放在 65mm 拍攝更宏大的氣魄之中,加強大製作的氣勢及史詩式感覺:雪山曠野,與世隔絕的荒寒之地,增加謀殺案的孤冷戲劇,然後,與其太過推理,懶少少不讓看官一起參與推敲,像金田一解謎,他一五一十用口查案及破案,說出一大堆觀眾不可能知道的人物關係千絲萬縷,如果不是有「私人 google 神」幫他搜集資料,根本不可能料事如神。
但 Branagh 聰明在把找出兇手視為次要高潮,影片重點在於公義如何判斷,在於從來執着於平衡,只有對錯黑白的神探,終於接受了灰色和法制不足以涵蓋的公道罰惡。那麼多個人物,目的是帶出一次慘案,苦主良多,可以牽連甚廣,受害人們致力雪恨復仇,都非壞人,殺了逍遙法外的壞人是否有罪?這不是一齣「誰是兇手?」,是一部「什麼才算公義道德?」
■ 畢明評語: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