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健知多D

【醫健知多D】不吃早餐血糖指數高 丘思欣講解預防糖尿病

香港有七十多萬人患糖尿病,每十人中便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十年後,香港糖尿病人數將激增至九十二萬人,雖然醫學界對糖尿病的成因仍未有定論,不過都市飲食及生活習慣絕對有很大影響,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丘思欣,為大家一一解構。

劉錫賢多年前發現有糖尿病,今年疫情關係少運動,血糖控制得不理想。

劉錫賢:丘醫生,聽說不吃早餐容易有糖尿病,是真的嗎?

丘思欣:經常有病人問我這個問題,可能因為之前有研究,糖尿病患者及正常血糖的人,不吃早餐的話,空腹血糖指數較高,午餐和晚餐後的血糖指數也會升高,經過一晚睡眠,不吃早餐令身體製造更多肝醣,如果一直不吃東西,到中午才吃午餐的話,身體分泌胰島素的反應會減慢,令餐後血糖更高,血糖控制當然不理想,至於長期不吃早餐,是否會引致糖尿病?這個問題相信還有待醫學界繼續研究。

劉錫賢:經常聽人說吃太多糖會有糖尿病,是不是真的?

丘思欣:如果愛吃甜的東西,譬如蛋糕、巧克力、汽水等,的確會令血糖升高,也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但並不代表完全不吃甜的東西就不會有糖尿病,如果很喜歡吃東西,吃很多飯、煎炸和肥膩食物,不喜歡做運動,令體重增加形成肥胖的話,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反而容易引致糖尿病,其次是家族遺傳和基因的影響,父母有糖尿病會增加下一代患病機會。

甜品的魅力令人難以抗拒

劉錫賢:是否一定要拮手指才知道有沒有糖尿病?

丘思欣:拮手指可以看到血糖度數,不過作為診斷我們會驗血,八小時不吃東西到化驗所抽血檢驗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測試,看飲糖水後兩小時的血糖度數,另外可透過糖化血紅素的測試(HbA1c),了解過去兩個月的血糖水平;我們更鼓勵大家定期做身體檢查,尤其是肥胖、有高血壓或高膽固醇,父母有糖尿病,以及曾經有妊娠糖尿病,都屬於高危人士,應該定期進行檢查。
最主要是糖尿病患者,初期並沒有特別徵狀,血糖升到十幾或二十幾度時,才會有較明顯的徵狀,包括經常口渴、小便頻密、短時間內消瘦、異常疲累、眼矇等,如果到這個情況才發現有糖尿病的話,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了;另外一些病人,可能一直沒有徵狀,直至出現併發症如糖尿上眼,令眼底出血,腳腫、臉腫,小便多泡,就是糖尿影響了腎,出現腎衰竭。

篤手指採血可檢測血糖度數

劉錫賢:像我這類肥人容易有糖尿病,為什麼有些人很瘦也有糖尿病?

丘思欣:你所說的是一型糖尿病人士,一般發病年齡很早,幾歲或很年輕就發病,一發病血糖已經很高,並且出現明顯的病徵,主要是身體免疫系統出問題,身體有些抗體攻打胰腺細胞,令胰臟不能分泌胰島素,也有一些瘦削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一般是遺傳基因令胰島素分泌不足,較難控制餐後血糖,有時只能靠注射胰島素來控制。
大部分二型糖尿病,都是過重或肥胖人士,為什麼肥胖容易有糖尿病呢?因為脂肪積聚在內臟,身體的胰島素敏感度會減低,胰臟反射性地分泌更多胰島素,希望將血糖降下來,長期肥胖的話,胰臟不停分泌胰島素會提早衰竭,胰島素的分泌愈來愈少,就形成糖尿病。

劉錫賢體形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成為他的健康問題。

劉錫賢:很多人怕打針或吃藥,糖尿病能否靠食療控制?

丘思欣:糖尿病輕微或初發人士,可以透過戒口或做運動, 減輕體重控制血糖,不過當確診糖尿病後,很多患者的胰島素分泌已經大大減低了,單靠飲食或做運動,並不能令血糖處於理想的水平,需要靠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有些患者貿貿然停藥或停打針,這是很危險的做法,有時停藥或停注射後,血糖會飆升得很厲害,導致酮酸中毒或昏迷的情況出現。
血糖長期處於高的水平,你可以想像當血管長期浸在糖水內,會出現發炎、破損或栓塞的情況,影響到大血管容易有冠心病或中風,同時會引致其他糖尿病併發症,包括糖尿眼致眼底出血、黃斑點病變,糖尿腎引致腎衰竭、尿蛋白等,我們經常聽人說糖尿腳,就是腳部血管栓塞,神經線受影響,令腳部有潰瘍時很難埋口,嚴重的話要進行截肢。

劉錫賢二十五年前偶然機會下發現有糖尿病,當年他不時有心口痛的情況,由於爸爸有心臟病,覆診時帶他一齊見心臟科醫生,檢查後發現心臟沒有問題,不過卻有糖尿病,由於早發現得到及時治療,訪問當日,丘醫生為他拮手指測血糖,他的血糖度數並不理想,阿賢表示疫情關係,不能去健身室做運動,外出步行戴着口罩,經常有喘不過氣的感覺,同時令膝蓋受壓疼痛,吃得多動得少,這段時間不論血壓或血糖都不理想,要開始正視自己的健康問題。

我們的胰臟

胰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兼具外分泌及內分泌功能,在腹部的上方藏於胃的後面,丘思欣醫生向我們展示,一個被厚重脂肪脂包裹的胰臟橫切面模型,典型的中央肥胖人士,因出現胰島素抗阻,令胰臟不停分泌胰島素,希望將血糖降下來,胰臟衰竭是糖尿病其中一個主因,中央肥胖的指標,是男士腰圍超過九十厘米,女性腰圍超過八十厘米,如果超標就要注意了。

醫生簡介
丘思欣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醫科畢業後在仁濟醫院工作,有機會接觸來自不同階層的長者,選擇專科時原想讀老人科,但額滿只好轉選內分泌及糖尿科,一路走來發現更適合自己,她說:「糖尿病是長期作戰,醫生和病人要建立互信的基礎,透過溝通互相了解,理論上患者按時打針吃藥,照餐單進食,就能將血糖控制在理想度數,但病人面對這場戰爭,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所以要了解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再根據作息時間、飲食選擇、運動等,和患者一齊並肩作戰。」
嘉賓主持:劉錫賢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