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是自身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的慢性關節炎疾病,炎症會影響全身不同的關節位,持續惡化更會破壞關節組織,引發痛楚並不斷侵蝕令關節變形,是本港常見的風濕科病症之一;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據資料統計,三十至五十歲是患病高峰期,女性患病機會比男性高約三倍:在《愛‧回家之開心速遞》中,飾演賈明媛為人認識的藝人邱芷微,去年患上此症,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柏滔將一一解構。
陳柏滔:類風濕關節炎是關節發炎,它有一個特點,先攻擊小關節位置,所以一般會先從手指開始,最典型是第二和第三節指骨,除了痛還會有其他發炎現象,包括紅、腫或熱,由於類風濕關節炎是免疫系統產生攻擊,所以不論任何情況下,關節位置都會疼痛;相反普通因拉傷、扭傷的骨痛,因為大肌肉受影響,可能觸碰到相關的位置才會痛。
陳柏滔:如果雙手關節位,沒有因做家務、搬重物或運動受傷,卻突然開始疼痛,兩邊手的關節位,對稱式一齊痛和發炎,時間超過六星期,就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情況,往往在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身上發生,如果延誤醫治,發炎情況持續的話,關節會開始變形,就算用藥控制病情,關節也未必能恢復之前的活動力。
陳柏滔:我們的關節位,骨頭與骨頭之間,有一些軟骨連接,當中有滑膜和筋腱,初期的類風濕關節炎,滑膜被攻擊增生發炎,裏面有很多滑液,令病人非常疼痛,但附近的骨和關節還沒有被破壞,如果在這個階段開始用藥,病人有機會恢復正常。
如果病人忽視了,發炎情況繼續嚴重下去,半年至九個月左右,骨節位就會開始被蠶食,軟骨會被纖維化的組織取代,骨與骨之間也會黏合,情況就像用釘將骨頭連在一起,患者可能連一些拿筷子、扣鈕的動作也做不了,所以我們希望在初期控制病情,以避免愈來愈惡化令關節變形,這個病的發炎情況,除了在關節位,也會出現在血管方面,所以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增加。
陳柏滔:病徵出現頭半年是關鍵,如果可以確診並進行治療,可以避免關節被破壞,我們發現初起時,發炎的情況最為劇烈,破壞性也最強,如果頭半年開始用藥控制,就能減低對關節的破壞。
邱芷微:為什麼會有類風濕關節炎?
陳柏滔:這個病為什麼會出現?醫學界暫時還沒有共識,不過一般相信,由幾個因素造成,當中包括遺傳,如果近親有風濕病或免疫系統毛病,有機會受遺傳基因影響,身體產生一些不尋常的抗體,這些抗體開始攻擊關節位置,但並不代表這是遺傳病。
也有研究發現,吸煙人士容易發病,可能因為煙裏有一些不好的東西,令免疫系統變得活躍,還有一些患者傷風感冒後,免疫系統變得活躍,連帶這類不尋常的反應也激發出來;另一方面,壓力也是造成病發的原因,有些人經歷一些人生關口,例如發生紅白二事,事業上的升遷或解僱,男女感情困擾等,都會導致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發病。
陳柏滔:很可惜,這個病暫時沒有預防方法,病毒可以用疫苗控制,但風濕病暫時沒有疫苗,所以我認為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當你發現自己是高危人士,家人曾經有這個病,如果你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超過六個星期以上,就不要自己忍,最好找家庭醫生或風濕科醫生進行診斷,因為這個病愈早發現,愈容易治療,用藥方面的效果也會更好。
診斷方面,患者超過十個關節位發炎,時間又持續六個星期的話,已經是類風濕關節炎,當然有些患者,一開始只是一、兩個關節位發炎,我們可以透過驗血,以及影像學如超聲波、X光和磁力共振,都可以了解關節的發炎情況,診斷是否患類風濕關節炎。
陳柏滔: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病,不像其他急性病,做手術或吃藥可以清除,但不用太灰心,藥物可以控制病情,由於牽涉免疫系統,隨着年紀漸長,人的免疫系統會衰落,變得不太活躍,所以這個病會起起伏伏,有時好一點,偶然又會變差了,所以我們治療時有兩大目標,除了讓關節位不要發炎,患者免除紅腫疼痛外,還希望關節恢復正常功能,不會因發炎變形令生活受影響。
醫生簡介
陳柏滔是風濕病科專科醫生,聖保祿醫院榮譽顧問醫生,港怡醫院榮譽顧問醫生;陳醫生當初選這個專科,是認為這一科很特別,診斷時就像查案一樣,需要細心地抽絲剝繭,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線索,醫生和病人共同面對,大家更要有良好的溝通和互動,才能設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嘉賓主持:邱芷微
髮型:TIN NGAI @CWB HAIR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