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綫劇集《青春不要臉》以八十年代娛樂圈及TVB訓練班為題材,起用一班新演員做主角,以新人帶出懷舊潮,出來感覺有新鮮感之餘又有集體回憶,觀眾反應正面,不少更大讚製作認真不馬虎。今年七十三歲的潘嘉德本來已退休,今次出山跟三十七歲的新進監製林肯合力炮製此劇,更運用科技跟舊資源,成功將昔日情景重現觀眾眼前。炮製過《香港愛情故事》的林肯,是潘嘉德的昔日愛將,曾導演過他監製的《超能老豆》、《三個女人一個「因」》,所以當決定開拍這個劇集時,林肯說自己和公司都想找一個資深、有經驗,又清楚當時情況的的監製來幫忙,結果潘嘉德成了不二之選。林肯說:「整個劇本,德哥和我們一起看,前期做籌備,美術各樣我也有問德哥意見,還有在圍讀的時候,和我們的演員溝通,給了很多指導這班新演員,他們看劇本和我們的理解未必是百分百一樣,所以德哥就用了第一身當時的經歷、經驗、趣聞,令他們有興趣或更加容易代入角色、對白和演繹,日日跟他們圍讀,差不多用了三個星期。」潘嘉德說:「我本身也是演員出身,有那麼多經驗,拿起對白就可以示範給他們聽,他們很聰明,一點就明,尤其兩個男主角,Casting非常之好,我很喜歡。」
除了跟演員分享昔日事,有不少更用在劇情上,潘嘉德說:「余德丞踩roller跌三次,其實是我的經歷,考試的時候我做一個差人,沒有什麼對白,只有一句『站着不要動』,那時在舞蹈室考試,地很滑,我一衝入去,就跣低,之後不敢起身,其他同學說完對白,我又起身說『不要動』,結果又跣下,最後還有一次站着又說,結果我跣到桌下,當時台下的導師King Sir,后叔,已經笑個不停地,落台後他們都說慘了,我一定被淘汰,誰知沒有,竟然成功通過。德丞那場改了踩roller去做那場戲,我是接受,覺得不需要照搬我那個故事。」林肯說還有很多劇情中所講的,都是根據真實來改編,「劇中說丁子朗曾經考過三次訓練班都考不到,是吳鎮宇的經歷,最後一次其實是取錄他的,但他沒有收到那封信,之後打電話去check,這個是劉青雲在訪問中有提過的,而他為了一句對白跪導演,就是周星馳先生曾經同演員分享過這件事,演員聽到之後都被他感動,我們覺得這些都很有參考價值,就將他包裝在角色成長上,疑幻疑真,也成功帶出很多話題。」
第一集余德丞的肥仔造型,林肯將所有場口分別用替身及真人各自拍攝一次,然後用特效結合在一起,「當時是跟效果組一邊溝通一邊試,一起研究,不可以就再攝時間試,最後就得出這個肥版效果。」
為了神還原八十年代的面貌,在美術和梳化服方面,二人也同樣下了很多功夫,德哥說:「美術做得好,每一次搭的景,不論是家景、茶檔或是屋村及木人巷,他們完成後會先告訴我,我就會在劇組開工之前去看一看,移燈換影,看看有哪些地方不可以出現,好似木人巷,他們以為是後巷,就放一些雜物,我說不可以,因為是通道,都有防火條例,想要環境有氣氛,我就提議搭一個即時出場換衫的布位。」林肯說:「美術指導特別去了深水埗,以前的舊欄,專賣舊物的店舖,甚至向收藏家去借,還有是無綫有個倉庫,放了一大堆以前用的器材,準備捐去博物館,好彩未捐,可以借回那些器材來放不同的地方。」
不過有些情景始終很難還原,要靠科技去幫助,當中林肯就率先第一次在香港運用LED wall的方法,重現當年的東區走廊和紅磡海底隧道。「自己一直都有上網接觸現在有什麼科技,在網上看完,就問人可不可以做到,其實香港有很多有誠意、有熱誠的創作人,包括燈光、導演、攝影,大家都想學習,興奮想去做,最重要是價錢預算是否可以做到,如果做到就盡量去做,最多只是蝕人工,學到就沒有所謂。用這個合成技巧出來的效果比用綠布景好很多,整條片是三百六十度用CG做出來,我們先去東區走廊影相,因為是八十年代,很多背景都不同,影完相後,就做一個模型,再加當時的建築物,招牌和車,做現場的合成。」潘嘉德說:「這個我也歎為觀止,單是那個底景就做了三個月,唯一不足是單向去機場,機場應該是向西行,不是向東行。唯有當作紅隧塞車,我們行東隧去機場。」
劇集播映以來,得到不少好評,問及二人感受如何?他們笑言其實沒有怎樣想過觀眾的反應,只是滿足了自己想做的,潘嘉德說:「他們拍回來的片我都有看,感覺他們真的活力十足,有我們後生的影子,我很滿意,完成之後出街又是另一回事,另外一個感覺,合成效果和配樂我都是現在才看到,感覺很強烈,我也是晚晚追。」林肯說:「這個要多謝曾生(曾志偉)和何生(何麗全),沒有他們幫助,不能拿到那麼多歌曲版權去配合整套劇,那個影響力會差很遠。當初有個擔心,用一班青年人拍這套懷舊故事,年長的觀眾可能覺得這班演員不認識不看,後生又會說不是我這個年代而不看,所以很怕出來的效果是兩頭不到岸,幸好現在很多觀眾見到都說很有誠意,拍懷舊但不老土,有好大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