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促成乳癌基金義賣刺繡襟花 辛彭芷君推動保育改善繡娘收入│ 辛彭芷君專訪

十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今年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了限量一百個粉紅金刺繡襟花義賣,希望令香港更多婦女關注乳癌健康問題;金紫荊女企業家協會主席辛彭芷君在偶然機會下,在廣西見識了少數民族的刺繡工藝,見到當地婦女一天完成一個作品,但酬勞不到一百元,還要落田耕種,雙手指甲捆了黑邊,讓她想起了去歐洲參觀高級時裝刺繡工作室,師傅雙手都很纖瘦及保養得宜,她不禁感慨,兩者待遇是天淵之別,所以決心推動刺繡藝術及文化保育,並為當地貧窮婦女提供工作機會和收入。

辛彭芷君去年榮獲「亞洲社會關愛女領袖獎」,她原本是幫忙家族打理船務生意,一次隨團的廣西考察,就開始與刺繡結下不解緣,「中學時已接觸刺繡,一八年去了廣西開會,跟我開會的侗族人,都穿上他們的少數民族服裝,我覺得很漂亮,就問他們在哪裏購買?我當時以為他們是網購回來的,他們用很訝異的眼神看着我,原來全部都是自家製造,全部是非物質遺產,我當時就想,怎樣可以將這些刺繡融入現代的設計當中,回來就找香港的設計師Grace Choi(蔡毅明)做了一系列的包包作慈善義賣,部分善款捐給廣西婦女兒童發展基金會,超過二千名當地婦女受惠。」

廣西山區的留守婦女一直被漠視,辛彭芷君認為除了傳承刺繡這項非物質遺產,必須讓更多人了解及尊重技術,令當地婦女可受惠於公平貿易,「廣西自治區是國內首五名內的窮困地區,大部分婦女都低學識,我想如果她們的刺繡可以創出一片天,是很有意義的,我開始接觸她們,她們都是住在偏遠地區,我經高鐵再轉車入山區,坐了六小時車程,這些婦女一天做一個手掌大小的刺繡才一百元,原來女性的青春只值一百元一天,我覺得可以改變,我曾經去法國,有些名牌的刺繡大師,雙手都是很纖瘦及很白,但侗族婦女雙手都是捆了黑邊,因為她們賺到的收入少,仍要落田耕種,如果能用剌繡,提高文化推崇,將她們帶到世界級平台,令她們收入改善,才是長遠的方法。」

以一針一線繡出獨一無二,又有溫度的作品,辛彭芷君表示跟老師學習刺繡,對她來說是洗滌心靈的練習,「我在一八年成立公司,推廣非物質遺產的少數民族刺繡,我見到世界不同地方,例如法國、意大利或日本的刺繡,都是世界級的,所以我希望融合不同的刺繡大師合作;過程令我感受到刺繡必須心要清、手要定,在我們城市人當中是不容易做到的,你以為自己很平靜,當坐下來的時候,腦海當中仍然很澎湃,不能定下來,但在老師的分享及刺繡的過程,其實是一個洗滌心靈的練習,尤其在女性角度是尋找到靜下來的感覺。」

辛彭芷君與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博士在金紫荊女企業家協會活動上認識,二人都希望為女性傳遞愛,才促成這次義賣合作,「今次跟乳癌基金合作,希望令到大家關注這件事,特別是早期就要檢查,很多人以為曾經生過小朋友,餵過母乳,得到乳癌的機會很小,其實並不是,我身邊很多已為人母的朋友都患乳癌,以為一切離我很遠,原來身邊就有很多很熟悉的朋友及親戚都患乳癌,就覺得需要去做一點事,今次做了一百個刺繡襟花籌款,有朋友說一次幫我買二十個,被我拒絕了,因為我希望這件事可以接觸更多不同的人。」

刺繡大師張鈺曾於多間著名晚裝禮服高訂公司擔任刺繡工作,在行內有近三十年經驗,她表示希望活動令更多認識刺繡,「製作這個襟花,由畫圖紙至一針一線刺繡,需要很多材料及工法,一個有經驗的刺繡師傅也需要花十多小時才完成一個襟花,每一片花瓣利用銅線、繡線捆邊圍法刺繡,達到可以隨意調整花朵形態效果,當中亦用到法式刺繡工藝。法式刺繡與印度刺繡很多人容易混淆,兩者最大區別在於串珠方法,印度刺繡鈎針十分細長,人們將珠串在鈎針上進行刺繡(面繡),而法式刺繡將珠或珠片串成一串串在繡布底面進行,亦稱之為盲繡,憑手上的觸感及經驗進行剌繡,我個人較喜歡法式及印度式刺繡,在兩者結合下,作品會更顯得華麗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