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五年,博納影業集團投資出品的電影累計收獲超過一百億人民幣票房,創辦人兼董事局主席于冬參與投資、製作或發行的電影,就有《竊聽風雲》系列、《賭城風雲》系列、《智取威虎山3D》以及《一代宗師》等大製作。其中《十月圍城》、《打擂台》和《桃姐》分別斬獲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最佳電影,創下三連冠的輝煌紀錄。周四(十日)在灣仔舉行的「CineAsia亞洲電影博覽」上,于冬獲頒「2015 Icon Award」殊榮,以表揚他對中國電影業的貢獻。
四準則把關
當年不諳英語的青澀年輕人,搖身成為中國影壇大亨之一,北京電影學院製片管理系畢業的于冬,坦言電影讓他認識自己,也帶他走出國門,面向世界。他曾為電影周轉資金一度抵押物業,自嘲是「中國最窮的CEO」。今天內地票房動輒以億元計,市場龍蛇混雜,不乏投機分子,于冬對此卻不說破,畢竟願者入甕。「電影圈從來都吸引熱錢(尋求短期回報的流動資金),它不但幫你賺錢,還為你帶來光環,燈紅酒綠。二十多年來,我見盡許多人的起起伏伏,有些人拍了一部電影就不見了,幾年後又冒出來了,在這個行業來來回回。認真做電影的人會留下來,逐利之人會離開。」
他稱:「一個大鱷跟電影人做電影,所追求的東西不一樣。我們要求把故事說好,為演員挑選最適合的角色,讓他們發揮。」對於電影的品質,于冬向來恪守四項追求:賺錢、藝術、技術,以及最重要的人文關懷。「《桃姐》注重人文,《龍門飛甲》和《智取》側重技術,我不能強求一部電影全部兼顧達標,但我作為老闆,要懂得分析哪部是賺錢或者拿獎的電影。某部電影可能會賠錢,但它講的是人文關懷,我就會支持。《桃姐》在香港花了五年也找不到投資者,後來劉德華發現了這個故事,就游說我投資。」
今天國內市場天地人三才匯聚,有的香港導演如徐克、陳可辛和爾冬陞等,早已北上逐鹿,各逞其能。于冬對他們頑強的適應能力和從善如流深深佩服,「拍合拍片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現在變成香港導演主動拍內地的題材,例如徐克拍《智取》、陳可辛拍《親愛的》和《中國合伙人》、林超賢拍《湄公河行動》。這個轉變過程就足以證明香港導演強大的適應能力了。」
各擅勝場
文雋讚揚于冬與內地其他發行商最大的不同處,就是特別信任香港團隊。于冬說:「我跟香港導演合作了十多年,很了解他們的擅長與不足,我有方法幫他們補足。這是一個出品人該有的眼光。好像徐克拍《智取》,我覺得他能拍出不一樣的紅色經典(指文革樣板戲),但我又不希望他脫離中國羣眾對作品的固有印象。我指出如果徐克能把兩者融合一起,電影就成功了;既找到徐克犀利飛揚的一面,又兼顧到這個紅色經典本土化的一面。」
如何在導演的判斷與市場之間作出制衡?他稱:「導演都會問我,這個故事在內地會否賣座?我給的意見大多都是對的,畢竟我從事了十多年的買片工作。王晶之前跟我講過很多故事,我仍覺得不夠好,就建議他用現代的手法重新包裝《賭神》,於是演變成今天的《賭城風雲》系列。」
談到本土題材近年獲香港觀眾追捧,于冬亦有留意,「香港年輕導演抗拒拍合拍片,年輕香港人又渴求本土化作品。每個地方也有類似情況,台灣有,新加坡也有。許鞍華也拍過不少不需要在內地上映的電影,好像《天水圍的日與夜》,也拿了不少獎項。我覺得每一個導演都會走過這個階段,能讓他們集中精神拍好小本製作。我作為一個投資老闆,不是要看到導演成功的一天,而是從他拍小片時就能發掘出他的才華。所以我勸年輕一代的導演,愈是沒有錢、愈是困難,就愈要努力展現你的才華,投資人遲早會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