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怎麼樣的年代?那不是個人們越洋飛天旅遊在網上格價訂票訂房、不是個要脫鞋過安檢、更不是個要量體溫及自動隔離的年代。
是由飄洋郵輪在一八五○年中期開始的,行李員在人客行李上貼船艙號及目的地標紙,方便分流處理,接着酒店業仿效,尤其是那些具異國情調的城市中的大酒店,份屬Grand Hotel級別的它們提供高貴奢華的服務享受,非等閒之輩可以負擔,間接讓行李箱上那些小小的貼紙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在一九○○至一九六○年這段堪稱旅遊的黃金時代中的特色。
試想想,在沒有facebook和ig的日子,有什麼方法能讓人知道(雖然未必經意)自己剛從Lake Como 回到巴黎,也去了一趟中國上海的國泰酒店待了兩天?一件貼滿來自慕尼黑、開羅、委內瑞拉、東京、羅馬的貼紙的行李,不是最好的載體嗎?
小小貼紙的廣告性質沒讓酒店省工夫省錢,抑或是那年代人們的品味根本優良?不得而知,相信多數後者,總之當時設計行李貼紙的出色藝術家插畫家大有人在,例如美國的Dan Sweeney,他替咱們香港的半島酒店畫的貼紙畫是為經典之一。
行李貼紙的平面設計美輪美奐兼有歴史價值,真品有不少人收藏,複製品更廣佈天下,劉姑娘在東京買入兩盒行李標紙的貼紙,欣賞把玩之際,想像自己一身Art Deco時代打扮,在郵輪上喝着茶享受着海風,正在往蒙地卡羅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