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大業藝術書店都一定碰到好書,多謝店主Tinny好介紹,例如這本《有瓦遮頭》。
書中展示香港上世紀五十至九十年代的售樓說明書藏品,有趣極了!當中的街景、地圖、預想圖則,間隔特色和呎價面積等記錄了香港社區發展的珍貴歷史面貌;那些屬於五六十年代的平面設計及字體風格特別老香港,到了七八九十年代,售樓書設計添了摩登城市味道,那時大廈開始不叫大廈,叫做什麼花園、什麼山莊、或者什麼邨什麼城,不管怎樣叫,香港人有瓦遮頭安居樂業的期盼沒變。


劉姑娘翻到銅鑼灣那幾頁立時嘩嘩大叫,眼前雙版正是自己從小到大住了十年的華登大廈呀,救命!一九六○年的華登大廈售樓書,中英文手繪地圖連街景,長得好漂亮!
咱家在十三樓C2座,華登大廈地下兩層由一九六二年起成為赫赫有名的大丸百貨公司,劉姑娘小時候天天早上七時起牀梳洗,吃過家傭萍姐準備的早點和讓她梳好自己的兩條辮子後,七時半一定要下樓,站在尚未開始營業的大丸正門深綠色大鐵閘前等白牌車接載上學;白牌車是什麼?白牌車是專門接載住在附近的學生上學放學的小巴或私家車,許多個小朋友擠在一塊,每位每月交車費若干。
中午過後放學,那白牌車又會把小朋友們送回來,放學回到大丸,當然是如日方中的營業時間,小小劉姑娘會見到那條堂皇的紅色大樓梯人上人落,也會見到那位高大友善的印籍看更叔叔,打個招呼後,才跟來接放學的萍姐上樓吃午飯。


多年來沒有家人記得,只我記得百德新街那端有個小碼頭的,如今售樓書地圖替我證實了記憶,沉冤得雪,然而對書上說告士打道糖街那邊當年是一條運河則毫無印象。
緣份好奇妙,幾十年後無意間發現友人也在華登大廈長大,他住前座我後座,更有一位直情住在同一幢,不過我先他後,我移民離開時他才一兩歲,不知可曾在電梯中相遇過?而如今有另一位老友在華登安居。
去年初曾與姊姊天梅到華登大廈入口懷了一番舊,熟悉的大門,陌生的裝修,那條拾級而上通往百德新街的紙皮石長廊走道仍健在,但梅蘭姊妺同時覺得長廊從前很寬闊,怎麼現在變窄了?兩姊妹掏出手機拍照留念,然後帶着寬闊的回憶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