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往南韓首爾走了一趟,想去看看當地劇場的發展,一直聽聞他們的音樂劇做得很成功,並且建立起很大的觀眾羣,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仍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有機會認識一些留美學戲的年輕韓國朋友,他們深信自己那一代人肩負着開拓南韓戲劇前路的重任,現在看來他們已打造出一些新的劇場生態了。
南韓的音樂劇,主要是繼承了西方音樂劇的模式,至於怎樣發展才會在當地植根,並創造出自己獨有的文化產業,確是個有趣的問題。例如今次我所觀賞的其中一個作品,便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王子復仇記》。劇本源自一位歐洲音樂創作人所編寫的音樂劇,於十年前來到南韓後,他們就將它移植過來。在起步的創作過程中,他們邀請了英國的導演來幫手,經過多年來的演出、成長、修改及加工,最終成為糅合了本土風格的韓語音樂劇。從廣受觀眾歡迎的程度來說,他們的創作是成功的,但我認為他們的成功並不限於懂得採用有創意的題材和專家的協助,而是與整個韓國劇場發展的策略有關。
首先,培訓音樂劇演員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時至今日,南韓已栽培出大批紮實的舞台劇演員,歌舞演樣樣皆能,以確保有一定水準的表演。製作方面,也見他們樂於投放資源,才能打造出一部部具最佳視聽效果的產品,令整個行業通過有票房保證而蓬勃起來。最關鍵的是當某個劇種(例如有水準的音樂劇),得到觀眾的認同,令到從業員首先可以通過創作來維生,進而有足夠的凝聚力去建造更多更強的藝術願景。
還有一點,可從觀賞南韓不同的劇場得到印證的,就是他們既有探討戲劇藝術為主旨的舞台演出,亦有鼓勵年輕創作者的實驗創作,但不忘整個行業集體向前走的需要,同步關注及推動表演藝術於市場實力的發展。
這股韓風,或許值得我們去參考!
(本欄隔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