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人都關心體重問題,認為過肥需要減磅,很多女孩子甚至視減肥為「終身事業」,有沒有想過厭食症,往往是從減肥而起,根據香港衞生署資料,每二百名女學生中,就有一個患厭食症,病發率高達百分之六,男性患者有上升趨勢;厭食症有什麼高危風險?為什麼減肥會減出禍?如何避免節食演變為飲食失調?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齡,逐點分析講解。
陳國齡:厭食症屬於飲食失調,是精神病的一種,臨牀判斷是否厭食症?主要看用身高和體重計算的BMI(Body Mass Index)指數,亞洲人正常健康BMI,在19-23.9之間,低於17.5就有可能患厭食症,最明顯是瘦削,仍然用盡所有方法,令自己盡量不吃東西,或者吃完之後再嘔吐出來,服去水丸、瀉藥、狂做運動,盡量減少吸收卡路里,以致對身體造成很大影響,女孩因荷爾蒙問題停經,年紀小的患者可能沒有機會發育。
許珮榆:是否女孩更容易患厭食症?
陳國齡:女孩患厭食症的比例,與男孩相比是九比一,演員、模特兒、體操運動員都屬於高危行業,高危因素往往是性格追求完美,自我要求很高,不善於表達個人情緒;香港的社會風氣,普遍認為瘦才是美,很多人追求瘦而不是健康,甚至認為不夠瘦就代表不努力;另一個高危情況,是女孩進入青春期,生活遭遇改變,嚴重的家庭事故,來自學業和社交的壓力,如果處身競爭激烈的環境,承受壓力時不懂得舒緩,有情緒不懂得表達,就會出現一種極端情況,感覺自己不吃東西情緒會好一些。
陳國齡:如果本身有高危因素,壓力容易成為導火線,例如進入青春期,胸部、臀部開始發育,身體積聚了一些脂肪,可是還沒有開始長高,這個階段覺得自己肥胖,或者被人取笑肥胖,正好家庭或學業出現壓力,就容易誘發飲食失調,所以壓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許珮榆:沒有自信的人是否更容易患厭食症?
陳國齡:我反而認為完美主義者,更容易成為厭食症高危,很多患厭食症女孩,非常聰明讀書成績優異,可能考試時全級第一,但她們並不自豪,反而羡慕其他不用讀書,卻有好成績的同學,所以從另一角度看,他們其實並沒有自信。
陳國齡:普通人減肥,達標後就停下來,如果本身存在高危因素,達標後仍然減下去,繼續不吃東西,甚至怪責自己吃太多,然後瘋狂做運動,像被厭食的聲音不斷追趕,所以節食前要看BMI指數,了解體重是否超出標準,如果因為疾病,例如糖尿病、關節問題要減輕體重,正常一星期減0.5公斤,快速也不能超過1公斤,讓身體適應循序漸進的轉變,所以諮詢營養師意見非常重要,設計餐單計算卡路里的吸收,維持正常三餐,不要令自己太飢餓,如果身體太飢餓,就會迫切想吸收碳水化合物,有機會演變為狂食,出現飲食失調問題 。
陳國齡:厭食症屬於嚴重的精神病,飲食受心理和情緒狀態影響,並涉及家庭、個人人際關係的處理,社會風氣、流行文化影響等,所以需要精神科醫生、精神科護士、心理學家、營養師、職業治療師等,整個團隊從多方面幫助患者,過程可能比較漫長;第一步是達到正常體重,令身體擺脫飢餓狀態,才有足夠能量應付日常所需,包括學習、社交等,父母的配合也非常重要,專業人士會指導父母,如何幫孩子克服飲食焦慮,令他們正常進食,還要進行心理治療,了解壓力的根源,讓患者理解自己面對的壓力,再嘗試逐一解決。
許珮榆:厭食症有沒有預防方法?
陳國齡:最重要從小灌輸正確的飲食觀念,讓孩子明白均衡飲食的重要,了解身體需要的營養和能量,日常應該吸收多少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同時也要明白運動的重要,如果知道孩子具高危因素,包括對自己要求很高,事事追求完美等,要教他們怎樣放鬆,而不是當孩子做得好時,迫他們做得更好,另外還要教他們,不必將得失看得太重,如何舒緩緊張和壓力,以免遇到挫折時被負面情緒所控。
醫生簡介
陳國齡醫生-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精神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精神科)。
嘉賓主持:許珮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