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討新聞事件,可以看出許多細節。但今日香港的傳媒發達,電視、報紙、互聯網,比起三四十年前,香港的新聞媒體,只有大量的資訊報道,而缺乏背景分析。

從前的《華僑日報》、《星島日報》,國際新聞版,都有詳盡的背景資料。譬如某大報幾十年,就有一個叫做「國際資料庫」的專欄,一位姓李的作者,一看就知道是中年人,幾十年來在報館的資料庫工作。一旦發生伊斯蘭國擄劫人質,這家報紙就會登出近一個月關於伊斯蘭國組織與阿蓋達的關係,還有阿蓋達與整個中東世界的網絡佈局,令人了解新聞的同時,也知道背景。

正如你到超級市場買一盒果汁。果汁的顏色印在紙盒上,但你要了解果汁有何成功,如何配榨得成產品。因此看世界新聞,心思要細,眼光要有觸覺,才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

譬如台北新選的市長柯文哲,據說並無黨派背景。柯文哲年紀甚輕,擊敗官富二代的連勝文。台北市長由柯文哲勝好,是太陽花運動的副產品:台灣年輕人不再相信老年的官商建制權威,他們要出頭作主。

柯文哲選出來之後,講了一通殖民地理論。然而行政是否能勝任?這香港媒體的熱門新聞,像一人起哄圍觀。事過境遷,不再有耐心的追蹤。

譬如英國交通大臣最近訪問台北─這也是很有趣的事:英國與台灣並無邦交,為何一個政府內閣官員可以去台北訪問呢?為何中國沒有向英國抗議呢?已經值得進一步發掘。如果我是報紙總編輯,會叫國際版的人打個電話去英國外交部,問他們為何要派一個交通大臣,去一個沒有邦交、中國聲稱要軍事解放的台灣。

然後是新聞本身:英國交通大臣送了一隻古董鐘給柯文哲市長。為什麼會送這樣的禮物呢?外交姿態隱含微妙的信息。這方面也沒有人再跟進。或許此一細節並不重要,但然後柯文哲的反應就重要了:柯市長哈哈一笑,接過英國官員送的古董鐘,卻譏笑這份禮物屬於「爛銅爛鐵」。言下之意,是不值幾個錢?

柯市長出口涼薄,只對這隻舊鐘值幾多錢有興趣,而不懂得古董鐘錶在英國的文化生活,佔重要的一席。英國格林威治就是三百年前研究鐘錶和天文地理方位的科學工廠。英國的鐘錶宗師夏里遜,在歷史上與牛頓齊名。

柯為何如此失態?這一譏笑暴露了他文化的無知。英國大臣送一隻舊鐘,中國人又在迷信層面,覺得不吉利,像是為柯文哲「送終」。然而文化隔閡不應該用來做笑話。英國大臣不知道「鐘」這個字在中文的諧音裏什麼意思,但如果一個國家有體面的胸襟,其領袖不會收一個鐘就用來開玩笑。

這樣玩笑在民間可以進行,但以市長身份卻極為失禮。台灣到底有沒有政治領袖的人才?與香港有何關係?

然而,這宗新聞背後許多有意義的細節,對於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評估,許多因素都隱藏在一件小事裏。

小事中往往見大智慧,今日的華人社會,思想粗疏,政府無論獨裁或民選,出來的所謂領導人似乎沒有一個像樣。這一點與柯市長所說,曾經殖民地時代的香港在華人世界排名第二的見地相同。殖民地時代香港的報紙,有許多細節。

細節決定成敗,而二十一世紀,你認為中國會成功嗎?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