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們談起《鄧寇克大行動》這部電影,居然引發起一場小爭議。有人欣賞導演的拍攝手法,認為是高手之作,但亦有人極不贊同。而當我看後,倒覺得沒有什麼需要爭議,因從劇情片的角度看,應該說是有風格之作,但若從荷李活戰爭片的角度看,那又是另一回事。我猜爭論的原因是許多人對這位導演有太多既定的期望。
回想自己年輕的時候,也曾極其認真地追逐不少導演的作品,而且喜惡黑白分明。除了對許多名家導演所拍的電影如數家珍外,還對某幾位導演的作品特別偏愛。在歐洲導演之中,我對意大利的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和瑞典的英瑪褒曼(Ingmar Bergman)有一份不可言喻的偏愛,在這裏先說說費里尼。
費里尼有一種無從捉摸的獨特風格,演繹手法盡顯其荒誕及想像所能。他的電影往往表面上充斥着對社會的諷刺嘲弄,但內裏卻表揚人性的真善美,例子多不勝數,從《大路》到《羅馬》,以至《阿瑪柯德》,都可以印證此特色。若論荒誕及想像的典範作品,那部《Fellini Satyricon》肯定是首選。
當然他的《八部半》最為出名,亦是我看的第一部費里尼電影。坦白說,那年只有十八歲的我,在香港Studio One似懂非懂地看完這部電影,但感覺特別好,影片中某些畫面好像描述出自己內心無法解答的意念一樣,而費里尼通過他的藝術手法將它奇妙地展現出來。例如在結尾,當主角身邊所有人都出現於一條長龍行列時,似乎給自己曾幻想過的情景找到了演繹的答案,非常震撼。
後來在紐約曾有戲院舉辦費里尼電影節,整個月播映着他所有的電影,我便趁機將未看過的也一一補上,完成了作為一個忠實影迷的心願!若要認真研究費里尼的作品,單看影片還不夠,我花了很長時間不斷地尋找和閱讀有關他的書,以致可全面地認識他。而我對費里尼的那份愛慕,一直追隨至他離開這世界。
(本欄隔期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