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局中,朋友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原來是她的兒子在聯繫她,以為有什麼緊要事,或催促她快回家,原來最近寶寶學懂了「問問題」,喜歡每事問,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好,他都想問想知,只要他問問題,媽媽給予答案他就很安心。聽得出每次掛線後他又設法去發掘問題,尋找下個聯絡媽媽的藉口。朋友沒有阻止他的追魂call,甚至頗為享受每次被問問題都可以順利過關。她說:「我是他的熱線電話,試過我因為忙碌不接他電話,他哭得快要窒息!我必須有求必應啊!現在他問的問題我都懂,都可以應付,當然盡量回答。始終有天他的問題我不能解答,或者他有難題也不再找我呀。」

朋友鼓勵孩子發問,也鼓勵他對生活的好奇,更鼓勵他主動和自己溝通,這對孩子的成長是全方位的教育。而寶寶也許不知道,這個階段的他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遇上問題,永遠有人無條件為他解答;有什麼需要,只管大哭大叫,都會有人提供幫助。不過有時我想,讓孩子理解「人會無助」,「問題要自己解決」同樣有意義。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未必會有人願意無條件為你解憂;我們發現並非所有事情也可以有人請教,不是所有困難可以自然學懂解決,也不是所有問題都有標準答案。

心理學中有一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心理學家把狗狗關在一個籠子,只要警報一響,狗狗就會遭受電擊;在經過多次電擊後,狗狗學習了「無助」,只要警報一響,即使實驗者在電擊前已經把籠門打開,狗狗也不會逃走;相反,它會在電擊到來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人類也一樣,如果連續在同一件事上不停受到打擊,挫敗感會不斷膨脹,把悲劇結果自我循環,最後放棄採取任何行動,不再掙扎,絕望地迎接痛苦。

如果我有孩子,我可能會把這個故事告訴他,解釋給他知道人有無助感可能是一種慣性投射,這是面對困局的必然過程。有時即使沒有人接聽你的求救電話,想不沉溺於絕望和恐懼之中,首先要有不放棄離開恐懼的毅力。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