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彭秀慧.留點獨白

彭秀慧:藝術與腦袋

專欄
2021.05.31
撰文:彭秀慧

psw2742

很怕有朋友會對我說這樣的話:「你知啦,你哋啲藝術家……」我發現當有人在日常對話中把你冠以「藝術家」這個稱呼,似乎不是什麼好東西。因為藝術家給人的感覺總是我行我素、蔑視他人、情緒化、思想飄忽、難湊難服侍、瘋瘋癲癲……諸如此類,即是「藝術家脾氣」--跟「正常人」有別。我記得有一位朋友對「藝術家」甚至有以下想法:「你們都已經是幸運的一羣,不問世事,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有什麼資格情緒化?試吓叫你去返寫字樓?」

這位朋友說得對,可以以興趣為事業,的確幸福,但別忘了我們也有很多要面對的問題。身為香港藝術工作者,其實每天都面對生活與生存之間的掙扎,這個地方沒有足夠觀眾養活藝文圈,申請資助是其中一種生存方式,在未有創作之前已經先有競爭,以申請到資金為目標;有了資金,意念才能變成現實,但有了作品也未必代表可以賣個滿堂紅;有些同行,不論資歷,每月仍然過着入不敷支的生活,單是這些現實的壓力問題也足以令人神經衰弱!而喜歡藝術創作的人,幻想力豐富,不甘於平凡,不願意隨波逐流,有些甚至會變得過度敏感。人家說的情緒化可能是真的,因為這個圈子的人很容易以感性主導,以感性反應事情,當過度沉溺情緒,就變成一種自虐。

我的好朋友王志勇,本來是一位燈光設計師,但這十多年來他一直遊走於不同國家,間中回港工作,反而觀察到在香港的藝術工作者經常憂心忡忡,終發現藝文圈中人的精神健康的確值得關注,最後隻身到瑞士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神經學科研究人員及荷蘭精神科醫生合作,探討精神健康和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通過跨學科的理論探討與實踐,以他的個人經驗開拓藝術家與科學家合作的空間,亦同時與不同的合作單位倡議跨學科、跨世代、跨文化的議題的對話及發展,實現了《跨學科探索 – 藝術與腦袋》項目計劃。透過跨界別的合作,探研怎樣透過文化藝術實踐去提高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認識,並陸續在網上免費發布。

有興趣的朋友,可在網上搜尋《跨學科探索- 藝術與腦袋》閱讀不同文章。

莫文蔚 姜濤 陳卓賢
人氣 TRENDING
王力宏 梅艷芳 李靚蕾 姜濤 MIRROR ERROR 張家朗 香港小姐 聲夢傳奇 炎明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