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埃落定,建制泛民本土鎖定席位,有說地區直選呈十九對十六,保住了分組否決權,是真是假,還需要時間驗證。原以為高投票率,達二百五十萬選民投票,結果能平衡議會力量失衡,可惜泛民配票不理想,多取了少許席位,卻浪費了極多票源,新界西如是,超區如是。
要數最震撼的,當是獨立的,無資源的,一向走小眾議題的朱凱廸成為票王,用菜籃挾八萬四千票踏入議會。有傳媒報道,朱凱廸透過眾籌湊得一百萬左右競選經費,比一般候選人要用上二、三百萬經費,實在少得可憐。除了用「游擊戰」的方式作街站宣傳,更多人是透過社交網絡認識朱凱廸的政治理念。朱凱廸的面書製作了大量的資訊帖,有info-graphics,有海報,更多是宣傳片,製作非常專業、有美感,這一個關節,朱凱廸不止省下了選舉經費,更賺了即時的回應和行動力。
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關鍵的民生議題,朱凱廸透過短片質疑田北辰直接促使西鐵票價高水,當日在網絡瘋傳,不懂回應的田北辰團隊,竟然慌亂地拿出羅湖的票價和西鐵相提並論,結果東施效顰,露出了虛偽又反智的底牌,最終也反映在選票上。
香港人投票,投的是知名度,至今沒變。而一直以來,政治新人難在傳統媒體佔據有利篇幅,沒有政黨撐腰,根本不可能建立知名度。回看今屆結果,社交網絡新媒體已經打破了困局,未來的政治環境亦將會更向網絡世界傾斜。反觀官方採訪安排,仍然歧視網媒,落後得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