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家上大陸節目,被問到會想讓哪一種菜式消失,食家秒回火鍋,火鍋的食料洗好切好就放鍋裏,沒文化,火鍋潮流繼續下去,就不需要大師傅的存在了。這一下,大陸的網民炸開了鍋,紛紛表示反對。
不過是一場遊戲,食家個人口味不喜歡吃火鍋,還有好多食家的意見,可能有人不好辣的,那所有雲南菜都否決掉,覺得辣味會掩蓋了食材的原味,所以也沒有文化。問題是節目要營造效果,換一個很絕的方式:「想哪道菜消失。」
消失?火鍋迷大驚,才會搬出一大堆火鍋的文化:湯底是最考究的部分不同地方的鍋底有不同的材料、涮食物的先後次序也有學問……也有在這個關頭尋找外援的,西方人也有起司火鍋——好像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還不夠權威,引用外國勢力西方文明也會有的食制更有底氣。
這只不過是個虛擬的、問其中一個人的意見的問題,反應如此大,果然是民以食為天,倘若聽到真正要取消的這個那個,例如聖誕節時要取消慶祝活動、不斷被消失的某種留言以至大中小人物、教堂內消失的十字架,講不完數不盡的消失,都一樣那麼緊張,那麼勇於表達反對意見,真弄出來這樣的節目,會更有意義。
電視台設計問題會問:「讓哪樣菜消失」,雖然深得這行業的精髓,要有娛樂性、戲劇化的效果,要嚇你一跳,想深一層,也真是這個人與事不斷會消失的國度特有的思考模式。人治專權社會,掌握權力的人要什麼消失就消失,被專制統治到麻痺了,也會習慣憑個人被分配到的權力,讓這個那個消失——我不喜歡的就該消失。
算了,還是回到食制比較有趣。
我個人意見(這是文明社會裏的廢話之最,我講的當然是自己的意見,誰也不代表誰,沒有所謂絕對的權威,例如,動不動就說:「需要知道」、「大家都認為」、「人民不會答應」)認為,火鍋最有文化之處,就是根據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涮每一種食物的時間也代表了個人口味,有人喜歡把牛肉燙一燙就好,有人非要熟透才覺得安全,有人不喜歡火鍋吃豆腐,因為會吸收太多湯料,影響胃納,減少狂吃的空間。這種吃法,先有個鍋底,是奠定了一個圓桌會議推舉出來的制度,然後各自選擇自己所需,鍋底若沒有共識,還可以來一個鴛鴦鍋,很有協商民主的風格。
如果以自主程度計,由廚師發辦,根據你付出的價錢,給你吃什麼就吃什麼,是最威權主義的,廚師根據當天最理想的食材,給你搭配好一切,你就要相信他,他是為你好,這樣被動,也有很多人受用。
至於自助餐,雖然好像很自由,但大前提是,端出來什麼你才能選擇什麼,如果有種自助餐,只得兩三道菜,由幾個人決定篩選過程,那算什麼自助餐呢?
喔,幾年前香港的所謂選舉特首制度,不就是這種自助餐嗎?